癌症體驗者發生第二個癌症的原因,除了原本就有罹癌風險,年歲變大、第一個癌症致癌因子種下的禍根(菸、酒、檳榔、感染症、肥胖、免疫機能衰竭)、持續曝露於環境及生活型態的致癌因子、遺傳因素以及針對第一個癌症所接受的放射線治療、某些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藥物等,都是催生第二個癌症主要的危險因子。
與微生物感染症相關的癌症如B型或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導致的肝癌在治療後,也積極治療病毒感染,對於預防原本肝癌的復發或許幫助有限,卻能導正肝臟機能,也能降低罹患第二個肝癌的風險;而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的胃癌在治療後再進一步根治幽門桿菌感染,能減少第二個原發性胃癌發生的風險。
和遺傳有密切相關癌症的特徵包括:常發生於較年輕的民眾、有明顯的家族史,且好發生一個以上的癌症。曾見識過一位四十多歲婦女是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症候群病人,罹患過大腸癌、肺癌、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五種癌症,還好都早期發現,早期根治,目前仍在門診追蹤。
在北美地區,具遺傳性癌症症候群的乳癌病人不只是切除患側的乳房,有愈來愈多的病人選擇切除異側正常的乳房來預防第二個乳癌發生。近來因預防乳癌發生而切除雙側乳腺的女星安潔莉納裘莉,因具BRCA-1基因突變,正是典型遺傳性癌症症候群的previvor(罹癌機率極高者),裘莉選擇在還未罹癌時,就用外科手術切除兩側乳腺以降低罹患乳癌風險,這樣的決心確實讓我們見識到她積極預防罹癌的態度。
美國ABC廣播公司「早安美國」的五十二歲女主播羅嬪羅勃茲,於二○○七年接受乳癌的治療,二○一二年她淚灑主播台宣告自己罹患造血分化不良症候群,一種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前身,並接受來自妹妹捐贈的骨髓移植。其造血分化不良症候群是一種血液性癌症,極可能導因於乳癌治療的化學治療藥物及放射線治療惹的禍。
癌症治療模式中的放射線治療和某些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乃至於新型標靶治療藥物都被證實,在扮演治療癌症角色的同時也埋下癌症發生的致癌物。然而這些抗癌重要利器雖有缺憾,但也不要因噎廢食,兩害相權取其輕,治療本身對控制原本的癌症,仍然有極大的助益。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