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孩子的哭鬧行為是最令他們害怕,也是最無法招架的事情。所以當孩子哭鬧時,他們為了讓孩子立刻停止哭鬧行為,常會無奈地選擇順從孩子的各項要求。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讓孩子暫時停止哭泣,但隨之而來是,更多的任性行為及予取予求的不良習慣將緊緊跟隨著孩子!
朋友鄰居家有一個兩歲大的小男孩,每次母親帶他到公園時,他都會跟母親要蛋糕吃。由於每次去公園的時間都是接近晚餐時間,當孩子吃了蛋糕後,晚餐經常就吃不下了,小男孩的母親為此煩惱不已,但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朋友提供方法說,只要不在飯前給孩子零食吃就好了。但小男孩的母親卻一副十分為難的樣子,她說:「如果不給他吃,他就會一直哭鬧!」
朋友聽了十分驚訝,這位母親竟然因為害怕孩子哭鬧而順從孩子的無理要求。不僅如此,朋友觀察鄰居家這位小男孩,發現他經常大聲哭叫,他的母親每次聽到他的哭鬧聲,便會立刻趕來安撫,一邊還無奈地說:「唉,脾氣真壞!」
朋友家裡也有一個一歲九個月大的小男孩,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她發現和孩子做事先的「說明及溝通」很重要。例如,當她帶孩子出去吃東西時,會事先向孩子說明像茶或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不適合小孩子喝,所以不會買給他。孩子剛開始當然會因為好奇而吵著要喝,但只要父母堅守原則,讓他清楚知道即使吵鬧,還是不能改變事先講好的事情。有了幾次經驗之後,自然就會知道哭鬧沒有用,之後就不會無理取鬧了。
另一位朋友也是以相同的方式教導孩子。例如她希望孩子從小有機會參與及體驗煮菜的樂趣,所以在孩子兩歲時,就讓他進入廚房觀看她煮菜。不過,廚房有些物品並不適合孩子碰觸。於是,她先與孩子約法三章,告訴他:「媽咪煮菜時,你可以站在椅子上看,但不能碰流理台上的東西,如果你沒有遵守約定,你就不能待在這裡看我煮菜。」
對一個兩歲大的孩子來說,任何沒有碰觸過的東西都充滿吸引力,孩子才站了一分鐘就忍不住玩起水龍頭了。母親立刻告訴孩子:「我剛剛已經講過了,不能碰觸這裡的任何東西,現在你沒有遵守約定,所以,請你到客廳去。」孩子聽到後,開始嚎啕大哭,站在門外吵著要進來,但朋友堅守原則,說到做到。
有了那次經驗之後,朋友的孩子每次伸手要碰觸流理台上的東西時,就會停下動作看著母親,當母親再次提醒,他就會把手伸回去。當然,有幾次他還是忍不住碰觸了流理台上的東西,不過,在母親請他離開廚房,到客廳去玩時,他就不再像第一次一樣大聲哭鬧,因為他知道是自己沒有遵守約定,所以才必須到客廳去玩。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習的場所,而父母是他們最重要、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人。如果父母從小和孩子凡事用「理」去溝通,在進行任何事情之前先向孩子清楚說明各項規則,並在說明之後確實執行,孩子就會從這些生活經驗中學會遵守家庭裡的各項規則,如此一來,當孩子年紀漸長,生活經驗愈豐富時,就愈能充分了解並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常規。
心情小語:父母事先和孩子說明及溝通生活上必須遵守的各項規則,並徹底執行約定好的事情,他們就能從這些生活經驗中慢慢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