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回娘家要北上時,老媽拿了一疊毛巾,要給我們兄弟姐妹分著拿。大家推辭給老媽留著用,老媽無奈地嘆口氣說:「這每一條毛巾至少都二千元吶!」
驚訝的同時,大家不約而同伸出手想摸摸毛巾的質料有多好,可以有那麼高的價格。只是一剎那間,大家都驚覺收手,回神相視,尷尬淺笑著。
鄉下的農村裡,年輕人都到外地打拚了,村裡幾乎每一戶人家都剩兩個或三個老人,只有幾家幫忙帶小孫子是讓人稱羨的。田裡的農務多半也由老人家量力而為地耕種,要不就申請其他用途。
這些年來,村裡的長者往生的往生;病了或行動不便的,只好送到養老院照顧了。時代遽變,以前農家幾代同堂的光景已不復在,更甭說有子媳服侍在側的佳話。
因為老爸是庄內宮廟的委員之一,村裡誰家有喪事,除了白包之外也都會親自去幫忙。這十幾年來,回鄉度假 ,可以和我們迎面點頭打招呼的長輩愈來愈少了;村莊外的那一整片田園綠地,愈來愈多荒蕪的角落;村莊裡那一處處庭院,愈來愈多孤單的人影。
胼手胝足、勤儉刻苦一輩子,夢想著克紹箕裘的傳承,但最終還是自己老守著這些田地。經濟環境改變,年輕人沒有一個肯接手,一個個離家去打拚。烈日下的酷熱曝曬、風雨裡的奔走搶收、看天吃飯的無奈與辛酸,只有這些一輩子與土地為伍的長者才了解。
村民年紀愈來愈大,村裡人口愈來愈少,村莊愈來愈蕭條寂寥。風燭殘年的他們,屈指算著假日到來,引首企盼兒孫們回來團聚的時光,哪怕是「沾醬油」似地回來問候,那布滿皺紋的臉龐,一樣有著滿足幸福的笑容。
看到老媽手上這麼一疊毛巾,更令晚輩的我們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