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毛麗貞屏東報導】為探究原住民傳統醫療文化與其健康的相關性,屏東基督教醫院原住民健康促進中心在行政院原委會支持下,推動「原住民傳統醫療文化紀錄館」計畫,展開為期十四個月的排灣與魯凱族傳統醫療的尋根之旅。
原住民傳統醫療「巫術」,被認為是迷信,但原住民文史工作者邱金士說,過去沒有醫師時,原住民生病只有靠祖先的智慧自救,如產婦服用曬乾的芋頭葉所熬煮的湯,就有源源不絕的乳汁。原住民把艾草的葉子與生薑混合外敷治頭痛,也取葉子煎汁治療眼疾。
屏基院長張肇松也表示,「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是聖經的話語,但他突發奇想「有憂鬱症的人是否骨質較差?」搜尋研究資料後發現憂鬱症與骨質疏鬆症確實有正相關,因此原住民族人之間流傳的故事,也許蘊藏著醫療上的意義。除了醫療行為的紀錄,其歷史背景、文化意涵更值得深入探究。
屏基從十月份開始先邀集醫療、文化、教育、宗教等專家聽取意見研擬整體規畫,也參觀了牡丹鄉董實牧師所栽種的植物園,發現隨手可得的植物竟然有醫療功效,屏基社區醫學部主任梁子安現場親身體驗,將俗稱「咬人狗」的植物汁液滴在手臂,在一股刺痛後用芋頭莖汁液塗抹,刺痛感竟消失了,讓他直呼神奇!這也更堅定該計畫執行的信念。
屏基將招募訪談員深入部落訪問耆老進行紀錄;明年以虛擬網頁分享相關資料,後期則著重相關實物蒐集及展覽,包括成立文物紀錄館的管理與維護,甚至可供國際南島語系醫療、教育、文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