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世間 唯美禪風 葉佳讓巧雕佛菩薩慈悲

郭書宏 |2013.06.10
4154觀看次
字級
葉佳讓總以流暢細膩的線條,顯現不凡的雕琢功力。 圖/記者郭書宏
葉佳讓近年走入琉璃佛雕新領域,圖為琉璃佛像作品〈佛緣〉。圖/葉佳讓提供
葉佳讓創作的〈西方三聖〉,巧妙保留佛菩薩莊嚴的法相,身形採S型流線,呈現出大寫意風格,整體造型遠看像蠟燭火焰,若從側面欣賞,柔美線條則如一片蓮花瓣,是兼具信仰與藝術的現代佛像。圖/葉佳讓提供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在新竹市素有「當代台灣木雕新風格巧手」美譽的佛雕藝術家葉佳讓,從事雕刻已逾四十年,作品融合台灣閩南式、日本特色與東方禪意,並隨著時代審美觀變化作品,開啟佛雕創作新風格,他近年來嘗試以琉璃、銅為媒材,佛像不僅更顯紛呈,更希望觀者感受到佛教的慈悲與歡喜。

「工廠、腳踏車行及木雕,讓你挑一樣。」從小在新竹關西鎮長大的葉佳讓,十四歲時面臨父母給他的生涯選項,只因直覺木雕乾淨,就此毅然決然踏入雕刻世界;而後,他從傳統師徒制的艱困習藝中,磨練出日益成熟的木雕技巧,一轉眼已過了數十年光景。

「大部分人習慣用筆寫日記,我堅持以刀來記錄成長歷程。」葉佳讓說,起初拜林獻銘為師,學習雕刻廟宇裝置與神像,從中國傳統的吉祥動物、壽翁、笑彌勒,到廟前木獅彩球等工藝雕刻,累積精雕細琢的功力;尤其當時雕刻的藝品多外銷日本,且日人對品質的要求非常嚴格,若沒達到標準即遭退貨,因此奠定他精純的技法。

跳脫傳統思維 充實西洋美學

十八歲那年,葉佳讓又跟隨宋雲章師傅學佛像雕刻,並開始接觸外銷木刻佛像技法,但是半年後,他發現要同中求異,就要跳脫傳統的思維與技法,於是晚上隨新竹師專呂雪輝老師學習素描,並向林建成老師學習雕塑技巧,藉以充實美學素養。

從雕刻第一尊日本福神開始,葉佳讓立定以佛雕為職志,並成立公司,從事佛像接單生產的代工事業。他起初也不能免俗,老是執著於外在神佛形相,是否能夠「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等字眼上打轉。後來,他開始思索佛菩薩的精神意涵,體悟「相由心生,心隨意轉」之理,只要心存虔誠與敬意,無須刻意作為,自然能恰如其分勾勒出佛像的眉宇與身形線條。

融合多元技法 開創佛雕新方向

隨著兩岸開放、大陸的廉價工資,許多台商赴大陸設廠,佛像銷日的黃金時代也逐漸式微。面對台灣木雕業的式微,葉佳讓決心順勢而行,將佛像從信仰層次再提升,嘗試將精緻佛像雕刻技法結合禪學意境,以唯美線條融合素雅、寫意風格,作品中不僅可窺見閩南、東洋式風格,更融入現代抽象的概念,化繁為簡,為佛像雕刻開創出嶄新的方向。

除了以木材刻佛,葉佳讓近年更將雕刻手藝跨越至具現代感的琉璃,開啟琉璃佛雕的創作新領域。有別於一般用泥塑作模型,他直接以木雕作原模,讓脫蠟的琉璃佛像線條更細緻柔美。

作品獨特風格 獲選台灣工藝之家

葉佳讓獨特的佛雕作品,深受各界肯定與喜愛,除曾獲「竹塹美展」竹塹獎、台灣區木雕創作優選、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設計競賽、第四屆國家工藝獎等大獎,且獲選「台灣工藝之家」外,更曾獲新竹郵局邀展,並以〈數珠觀音〉、〈慈顏菩薩〉、〈西方三聖〉、〈一葉觀音〉、〈釋迦牟尼佛〉等不同時期、形態的佛像作品,發行「十全十美」紀念版郵票,及以〈昇龍觀音〉為圖像印製的電子儲值卡。

累積四十餘年的深厚巧藝,佛像雕刻始終是葉佳讓傾注一生的創作主題,他說:「佛雕不僅能淨化人心,更能藉佛雕引度有緣人;日後將持續發展更多創新風格的佛雕,期讓佛像藝術跨越宗教、國籍、年齡等藩籬,進而豐富普羅大眾的心靈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