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報導】大陸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日前公布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有一千五百多部古籍入選。其中,西藏博物館珍藏天竺(今印度)法稱論師所創《釋量論》,是十三世紀藏文刊印本,比藏文永樂版《大藏經》早一個世紀問世,也推翻了「元代無刊印藏文文獻」的謬論。
法稱論師於西元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出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青少年時期皈依佛門,師從陳那論師弟子智軍學習《集量論》。
法稱論師創立了《因明七論》(即釋量、定量、理滴、因滴、關係、悟他、諍理),詳實詮釋陳那論師的因明觀點,尤其《釋量論》是必學五部大論之一,在藏傳佛教備受推崇和重視。
《釋量論》亦譯為《因明注疏》,為古印度量學(因明學)著作,詳細闡釋因明學家陳那《集量論》,並加以補充和修正,進一步開拓藏族因明學發展史。其末葉題記曰:「佛法及眾生,怙主忽必烈。達瑪巴拉勸請,施刊五百函。供講學佛學,願佛法昌盛。祝法王永固,眾生皆成佛。」
法稱論師的著作及思想,雖未能傳入漢地,但在藏地,由薩迦班智達、宗喀巴等大師推展。元代皇家在大都(今北京)施刊了五百函,扉畫刻印的文殊像和法稱像具有元代典型的藏漢藝術風格,迥異於吐蕃和宋代畫像風格,尾跋明確記載該文獻由元朝第三帝師達瑪巴拉的倡議刊刻而成,體現元朝禮遇藏傳佛教,並以藏傳佛教為治理西藏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