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巴米揚大佛

文與圖/梁國興 |2013.05.29
2333觀看次
字級

位於海拔二五○○公尺的巴米揚(BAMIYAN),處絲綢之路上,是往來歐洲、波斯、中國和印度途經之地(圖1)。五世紀時,曾有數所佛教寺院,是一佛教中心。自二世紀起至九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時期,為佛教的一個重要據點。

佛教僧人住在山崖的小山洞內修行,有些商人為了祈福與還願,在山洞內加添佛教雕像及精美、色彩鮮艷的壁畫。

山谷的焦點是兩尊巨大的立佛像;東大佛高三十七公尺、西大佛高五十五公尺,在山谷的一處砂岩山崖鑿成。佛像最有可能於五至六世紀時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立佛像;是希臘與中亞混合式佛教藝術經典作品。

玄奘大師在西元六三○年時曾來過巴米揚,在《大唐西域記》中形容當地是一個興盛的佛教中心,「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書中還記載大佛像金色晃耀,寶飾煥爛。

當伊斯蘭教軍隊在十二世紀征服阿富汗時,巴米揚大佛及那些壁畫未有受破壞。其後多年來,一些破壞者損壞了佛像的一些細微部位,主要是面部特徵及雙手(圖2,3)。莫臥兒帝國君主奧朗則布曾試圖用炮火摧毀大佛,因為他認為正統伊斯蘭教信仰反對任何其他形式的偶像崇拜。

因此巴米揚的佛教於西元九世紀起衰敗,主要是受到伊斯蘭教徒入侵後不准偶像崇拜,以及蒙古人對鄰近區域的劫掠等因素造成。

在多年的戰亂中,佛像已千瘡百孔,頭部也不復存在。而極端的塔利班執政以後,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計畫摧毀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二尊大佛像。塔利班在動用大炮、坦克後,最終於二○○一年三月十二日將大佛炸毀(圖4)。

雖然兩尊大佛的外型已幾乎全毀,但其大約輪廓及一些特徵仍可在山崖凹入處被辨識;另外《大唐西域記》曾提及「城東二三里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餘尺」,有些考古學者希望它仍然存在,曾展開找尋工作,但迄今未有發現。

位於首都喀布爾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收藏阿富汗各地出土的史前遺物,以及受希臘文明影響的貴霜王朝時代佛像和犍陀羅藝術品、各歷史時期的錢幣和民俗文物等。豐富的藏品中,有九成是出土文物,其中四成與佛教有關(圖5~7)。一般佛像皆受犍陀羅文化影響(圖8)。

後塔利班政府曾以考古與歷史文物之名,發行多枚有關佛教的郵票,圖9是其中之一。犍陀羅藝術巔峰期的佛像雕刻,臉型像多希臘人(圖10)。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