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昨天大陣仗公布搶救台灣經濟成長率保三方案,準備用五年投入三十二億多元,平均一年只花六億多元,來挽救台灣「悶經濟」。這個小氣的經濟動能提升方案,跌破外界眼鏡,幾乎無人看好。
相較於日本安倍政權動用千兆日圓的激進財政舉措,刺激日本經濟成長初步見效,贏得民眾近百分七十的經濟政策支持率。台灣政府真是相形見絀,顯得技窮。
從去年浩浩蕩蕩費時多月,行政院才提出不知所云的經濟動能提升方案至今,台灣經濟成長率仍無改善跡象。經建會預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的黃金交叉,已宣告困難重重。
台灣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比預測值三點二六,腰斬為一點五四,物價指數一點八一。單是物價指數就已經把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吃掉了。
造成台灣經濟成長率遲緩不前的原因很多,有些人歸咎於外銷出口成長趨緩,可能不是事實。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內需消費及民間投資不足,以及政府對公共建設資源投入不足。
有人分析主計處統計資料發現,影響經濟成長率的產業,呈現衰退的有燃料電力、金融保險、國防與政府支出三項。
其中燃料電力與油電雙漲政策有關,金融保險與證所稅實施造成股市成交量減少三十個百分點有關,政府支出因缺乏資源投入公共建設有關。
行政院這次推出方案,希望引導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期待證所稅修改進行解套,恢復股市成交量。透過高效率馬達及節能電器與車輛汰舊換新補貼,刺激部分特殊市場消費,但是電價十月份調漲還是不動如山。
至於民間消費者信心能否因此激勵,可能不被看好。因為台灣至少有一千萬公私部門的受雇者還在擔心著即將縮水的年金給付,更縮水的薪資倒退,更長的工作年資,與預定每年不斷增加的保險繳費率等,還有準備迎接更昂貴的家庭油電等物價開支。請問一般正常人誰敢胡亂消費?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至少在這方面應該是很難改善的。
羅博土(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