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佛學院‧第三六四講(隔周刊登)他人和自我--以緣起為中心

立川武藏 |2006.11.19
714觀看次
字級

一、存在的意義

我們雖然活著,卻不知道「活著」的目的;對於應該如何生活才能洋溢生命的活力,我們沒有定論;對於「正確的生活」與「不正確的生活」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我們在活著的時候也不把它當成是一個問題。生物學上的生命體不斷地活動著,我們必須先瞭解「現在自我正生存著」,而意識到這一點的人集合而成的群體是實存者。對於我們的考察來說,從意識到「自我生存著」的人類著手,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身、心,這一切都是「被給予的」。他人、自我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也都是「被給予我的」,即使我意識到了之後得到改變,這一切也都是被給予的。我在被給予當中存在,而自體是無法改變的。給予我者,在此名之為「世界」。

《俱舍論》的作者世親對阿毘達磨的定義是:「無染的分析智」,他在自己的註疏中解釋說:「無漏(煩惱)五蘊〔的智慧〕」(anasravah pabcaskandhakah)。《俱舍論》認為,洞察「世界」萬法的清淨慧,是修行者證悟的相狀。總而言之,它肯定個人有能力瞭解世界,而勝慧便是修行者趣向佛乘之道。

《俱舍論》的主題是「有關存在的分析智」(洞察萬法的智慧),我們認為「分析智」具有積極的意義。《俱舍論》中一切有部對於「心身周圍的世界」,主張五蘊的各個別體是三世恒有的。而這個三世恒有的世界,對於修行者而言,意味著世界的整體構造沒有意義。反過來說,這個世界對於修行者而言幾乎沒有價值;或者也可以說,這個世界對於抱持中立態度而逆於世流的人來說,也是一樣沒有價值。

世界究竟是無是有?以龍樹菩薩中觀學派為代表的空思想一再地予以論證。因為佛教的最終目的是成佛,所以對佛教徒來說,理解世界的構造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就我們來說,重要的是,他人對於自我而言是存在或曾經存在的意思。某些人認為:「他人對自我來說是存在的自體,不就是在世界中(世界=內=存在)的內容嗎?」只要他人和自我以及自他二者之間的關係存在,世界最簡單的構造便成立了。只有單一內容的世界,因為沒有彼此的互動,是不能成為世界的。他人不在,就是對自我來說的他人;他人存在,表示自我已經在這個世界之中。如此說來,構造尚未明確的世界正在開顯當中,這是有可能的。但問題不在於自我如何瞭解世界構造,而在於自我如何瞭解他人存在的意義。依據我們的考察,世界的「開顯」不是重要的問題,而追尋世界的「陷落」問題才是重要的。



二、他人和自我的緣起關係



不只生物一直在變化中,大地、河川也都是如此。所謂在變化中,就是在時間之中的意思,就如同原子粒的發生、持續,然後消滅的連串變化情況。

在世界中,身為生物一分子的人類,也同樣遵循著誕生、成長、消滅的過程,沒有人能自於其外。在這個誕生、成長、消滅的過程當中,每一個個體隨著時間的遷移不斷演進。一個一個的個體即便是大限來臨,其他的個體也只是注意到他人活著的時間已經終止,因此,對於這樣的死別而言,個人也還只是純粹的個人而已。

每一個個體就像一艘艘正在航行的小「宇宙船」。所謂進行探討生、住、滅的過程,意味著這些過程是在時間中航行。由這些個體所組成的集團,再一個個地集合起來,形成一艘大的「宇宙船」航行於世。這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在團體或社會中生活。也就是說,世界是一座巨大的「宇宙艦隊」,而屬於這個艦隊的每一艘小宇宙船都要和其他的小宇宙船一起航行。此時,個體x對個體y,或者個體y對個體x的關係,套句海德格爾的話,便是一種「牽念」(besorgen)。但是依我們的考察,應該將之命名為「緣起」。

但是,像這樣的緣起觀,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經典、般若經典群、《俱舍論》、《中論》,以及這些論典的各種註疏等,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早期中國的華嚴宗與天台宗都是「基於緣起法」而成立的,他們將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稱為「緣起」,但這可能與佛教固有的理解無關。儘管如此,本文不以華嚴、天台的緣起做為考察的對象。

佛教雖然主張緣起觀,但似乎並未言及兩個個體之間的緣起。就現代佛教思想而言,抱持「自他之間彼此相關」的緣起觀是理所當然之事,但「緣起」一詞非僅指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依我們的考察認為,龍樹《中論》中所說的,獨特屬性和其基體的關係、運動和其基體的關係等等,也都是緣起的各種狀態。



三、追尋他人存在的意義



有在世界裡,是指自我活著的當下,不應該將自己局限於一個範圍之內,而應該讓自己能和他人「共生」。

和他人「共生」,意指他人是生存者,但不一定是指活著的人。即使是和已經在他界的人之間也一樣是「共生」,因為生者會追尋亡者活著時候的意義。這些都是有關存在的問題。

所有的人都會失去親人。個體Y過世了,對個體X自我來說,他希望知道個體Y活著時候的意義。遇到這種事,每個人幾乎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自我的個體,能真正地瞭解他人的個體曾經存在嗎?首先,「時間的意義」是什麼呢?毋寧說,意義者,即存在也,是個體活著的時間的一種保證。

雖然每個個體不能瞭解其他個體活著時候的意義,像家裡有人往生的時候,一般人都很避忌,但喪親之慟實際上很難撫平,雖然時間能療治悲傷,但這樣的療治有時只是因為習慣接受親人已經不存於世的事實,並不表示瞭解親人活著時候的意義。

大家都從不同的立場接受他人的死亡,對於老病而亡的人與英年早逝的人,一般人會有極大不同的反應,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死,自我必定要和他人別離,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因為不只是他人會從這個世界逝去而已,自我也一定要從他人、從世界中消失。



四、佛的三種身相說



三身佛在歷史上有各種的解釋,依據我們的考察,一般人認為,法身佛是「以法為身的佛」,化身佛是「具有實際肉體的佛」,報身佛是「享有果報而且具有色身的佛」。「享受果報」意即修行到達佛位,而樂於救度他人。在一般人看來,「報身佛」和具有功能、擁有實質肉體的「化身佛」是不同的。

凡夫因為有所感悟而發菩提心,進而成就佛道,乃至救濟他人的道程,是「從俗諦邁向聖諦,再從聖諦朝往俗諦。」在這裡我們要考察的是「自我和他人的緣起關係」,也就是將聖俗之間的時間構造化為自己的構造。

「自我和他人的相互關係」是一種採取行為的方式。行為的時間應涵括三者:這個行為行動之前,做出這個行為的當下,以及這個行為做了之後。有關「行為的時間」,這個觀念也曾在其他地方述及。

拯濟眾生可以說成是聖者施予俗者力量,換言之,在三身佛當中,報身的作用是一種從聖者朝向俗者的向量。

三身佛的時間構造具有救濟論的意味,當自我關連到他人時,就是一種三身佛互動的構造。總之,自我不藉佛的「能流」力用,真正地說,是不可能和他人有所互動的。當我們認知他人存在的時候,自我便開始脫離自我,而想去突破世界。因此乘法身之流朝往報身,不是返回這個世界,而是以一種無限無量的離心力強烈地想要出離這個世界。

││本文節錄自《普門學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