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毒澱粉事件愈演愈烈,波及甚廣,從最早粉圓、芋圓、板條,到豆花、肉圓,只要是口感Q彈的加工食品幾乎淪陷,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推測,國內不肖業者從事不法行為超過十年以上,這也解釋了國內腎臟病患比率為何位居全球之冠。
小南門豆花、黑面蔡等知名老店相繼「淪陷」,許多飲料和餐飲業都受衝擊。7-11和全家便利商店四月率先受害,7-11的黑輪至今仍未上架;全家便利商站更換供應商,已於五月上旬重新上架販售。
「小南門豆花」上周自行將粉圓送驗,檢出順丁烯二酸後就全面下架,經改配方重新生產後上架,因仍有消費者「覺得怕怕的」,部分分店粉圓銷量明顯減少一、二成。
林杰樑指出,歐美研究發現,低蛋白飲食(澱粉類食物)可降低腎疾發生率,但在台灣卻剛好相反,常吃澱粉加工品的人,腎臟功能反而易出問題。
林杰樑說,臨床早已觀察到這個現象,他思索很久。直到最近爆發「毒澱粉」事件,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不肖業者為了增加澱粉類加工品的口感,私下添加「順丁烯二酸(馬來酸)」,增加國人腎疾罹患率。
對於衛生署一再強調,順丁烯二酸屬於致命低毒性,要民眾別擔心,但林杰樑不以為然。他認為,此化學添加物雖然吃不死人,卻是致病高毒性,尤其對腎臟具有高毒性。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認為,馬來酸雖然屬「修飾」澱粉,但在部分天然食物也含此成分,無嚴重毒性。但對原本腎功能不佳的人而言,長期食用含馬來酸的澱粉類食品,確實可能損及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