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昶綜合報導】「西藏是唐卡藝術的發祥地,而且唐卡藝術畫派最齊全、藝術水準最高,完全具備打造唐卡藝術中心的條件。」西藏「百幅唐卡工程」領導小組組長董雲虎指出,已把「百幅唐卡工程」作為推動文化發展的指標,計畫三至五年內,創作三百幅唐卡精品。
為實現「唐卡藝術中心」的目標,西藏計畫成立唐卡藝術家協會、建立唐卡藝術評鑒和畫師等級評定標準、創立唐卡藝術博物館,帶動唐卡交易市場。
西元七世紀,佛教先後從中原地區和尼泊爾傳入吐蕃(藏族的祖先),與佛教有關的文化如寺院建築、繪畫、佛經等也相應發展,唐卡(藏語意為特殊的卷軸)是其中的一部分,興起於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時期(七世紀中葉)。
唐卡的題材,以佛像畫和高僧傳記畫最普遍,也有些反映民間生活習俗,還有少數是描繪西藏天文曆法和藏醫藏藥。其品類和質地豐富多彩,製作技藝包括畫、繡、緙絲、粘貼、鑲嵌,質地有紙、布、絲綢等,大多數用麻布或絲綢為底布,以繪畫形式製作。
唐卡以色彩絢麗著稱,所用顏料多為傳統的彩色礦石,畫成托裱後,再用彩緞拼接邊框作裝飾,最後,禮請喇嘛誦經加持,完整的唐卡才算製成。
由於唐卡裝飾性強,收藏方便,很適合吐蕃時期佛教傳播的需要。歷經長時期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厚宗教色彩和獨特藝術風格,在西藏佛教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