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村長伯的茶陶成績單

文與圖/吳德亮 |2013.05.21
6618觀看次
字級
圖/吳德亮
圖/吳德亮

儘管早已卸下村長職務,許多人還是習慣稱他為村長伯。九二一大地震肆虐鹿谷的同時,他跟往常一樣,顧不得自家的嚴重傾塌,四處幫忙救災;地震後以貸款重建餐廳,甫開張又遭逢桃芝颱風土石流再度沖毀,讓他欲哭無淚。

他是吳錦都,曾經是日出而作的勤奮茶農,兩大災變毀了他的茶園與餐廳,卻未能將他擊倒,反而振作精神踏上龜裂的土地,擦乾淚水重建家園。三度開張的餐廳愈戰愈勇,很快又成了前往杉林溪、溪頭等地遊客與周邊鄉鎮老饕的最愛。

不過,其他村民可沒有那麼幸運,茶園毀了、茶行垮了,日子不知怎樣過下去;當茶園逐漸恢復生機,卻面臨越南茶葉大量進口的衝擊,茶農無法再生產中、低檔茶,只能做高檔茶,在收入銳減的情況下,不得不思考轉型或經營其他副業。

茶農一起來學陶

所幸,同樣從廢墟中站起來的,還有長年隱居村內的陶藝家鄧丁壽,儘管兩次天災使得畢生作品與工作室全毀,依然以鐵皮屋重建工作室繼續創作。他找上了熱心的前村長伯,要他說服村內的失業茶農一起來學陶,不僅提供材料,教學完全免費,還要送每人一座拉胚機「轆櫓」。

就這樣,吳錦都帶著將近十位茶農投入鄧丁壽門下,鄧丁壽也找來了師弟古川子幫忙,將每位學員取了個以「古」字開頭的筆名,包括古心、古天、古金、古生、古成等,象徵人生重新出發,吳錦都也成了大弟子「古帛」。

從此在鐵皮組合的「壺蝶窯」工作室內,無論日夜均可看到茶農埋首拉胚的身影。但龐大的泥材如何而來?鄧丁壽認真觀察後發現,地震與土石流雖帶來重大災難,但過去深埋地下、根本無法以人工挖掘到的岩礦,卻也意外地破土而出。其中綠泥石、頁岩、鞍山岩、蛇紋石、貝化石、磁鐵礦、梨皮石、麥飯石等,都是質地十分優良的製壺材料,鄧丁壽特別帶領弟子將其採集磨碎後入陶,高溫淬煉成為令人讚歎的台灣岩礦茶器,成功地將大地撕裂的產物還原成器皿,將上帝帶來的災難變成賜與的禮物。

多年來,從煉土、拉胚到燒窯,茶農們開始脫繭而出,蛻變為創作不懈的陶藝家,作品也逐漸受到遊客的青睞,前往各地參展也多有斬獲。對茶器要求極高的香港茶人更頻頻組團前來參觀購買,認為九二一岩礦壺不僅能轉化水質為軟水,續溫能力也絕不遜於紫砂壺。

陶土是肉 岩礦是骨

原本為鼓勵大家而率先投入的吳錦都,儘管家族的餐廳營運已讓他忙翻,為了作大家的榜樣,深怕有人中途退出,每天仍須咬緊牙關利用深夜辛勤創作。十多年來果然繳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不僅造型已有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就連釉藥也都自行調配,強調以自然入釉,除了拒絕化學溶劑的傷害,更讓茶壺外觀呈現大自然生機飽滿的色彩,充滿渾厚的質感。正如鄧丁壽所說:「陶土是肉、岩礦是骨;有骨有肉才能成體、有骨氣」,至今作品且大多被挑往美國紐約展售。

以龍年的陶壺為例,鄧丁壽早在上一個龍年就有龍形古逸壺的問世,十二年後的今天,作為大弟子的古帛,再以璀璨的抽象釉彩,揮灑在原本質地粗獷的岩礦壺上,呈現龍行四海的壯闊繽紛。

我特別喜歡他日前在台北素博會「兩岸茶藝區」,所展示的一把「金戈如意」側把壺,鐵色為主的寬口造型,像極了電視劇中古道熱腸的村長伯。細看他粗獷中更見細膩的橘皮外觀,無論壺蓋的層層漣漪,或飽滿壺面上湛藍的繁星,均有明顯的金色妝點,充滿繽紛的貴氣。吳錦都解釋說,較重的還原燒原本就帶有金色光澤,再噴以金水就更璀璨呈現了。

再看他縷空的側把,不僅有線條流暢的金色如意花飾,而鑲嵌或開瓣的葉形與花捲,更一氣呵成地對應尾端上掀的書卷,最後再以金色鑲邊畫上完美的驚歎號,讓現場觀眾都讚歎不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