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第四個問題中所問的「家人有誦經、放念佛機,教導阿媽放下現在的身體,往生極樂,如果阿媽真的聽得懂,這樣就不會很害怕?」我認為家人的作為似乎消極了點,不夠積極,對於「往生佛國淨土」的信念似乎不夠堅定,而且對於能否幫助阿媽放下現在的身體,往生極樂,也似乎心存懷疑。
念佛法門的成就與功效,就是奠基於淨土三要「信、願、行」上面。信者,堅信佛言不虛,深信法門殊勝,自信己力可及;願者,深心發願,求生淨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行者,歡喜信受,依教奉行。「信、願、行」三要資糧具足,必然往生。
雖然阿媽已經失智,無法自己力行「信、願、行」三要,但是家人可以奉行「信、願、行」三要,以此回向給阿媽,引導阿媽念佛、發願、求生淨土。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只要家人信心堅固,而且依教奉行,必有感應。
有關播放念佛機的問題,我要特別提出來分析說明。如果是在阿媽意識還很清晰的時候,由她本人自主地播放念佛機而聽聞佛號,然後跟著口誦或心念,確實是有很大的熏習效果。但是對於已臥床多年的阿媽,心智微弱、意識不清,如果只是放念佛機給她聽,而沒有家人在身旁助念,那是沒有效果的。
道理很簡單,因為念佛機是機器,只有音波,沒有意念,沒有腦波,不能激發阿媽的潛意識引起共鳴。一定要由家人「親口」為阿媽開導、誦經、念佛、回向,而且要透過家人的「意念」用心觀想、祈求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藉由家人「至誠懇切」的心念,誦經、念佛所發出的聲調音韻,就能經由阿媽的耳根進入她的深層意識中,才能旁助阿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念佛機充其量只能作為輔助之用,絕對不可以完全都沒有家人隨侍在側為阿媽助念,只是播放念佛機聊表心意,那是沒有效的。
除了以上討論的三個實際情況之外,讀者的來信中還提了二個問題,而這二個問題也是很多人都曾問過的,特別分析及建議如下:
問題一:法師在文章中提到您不願母親插鼻胃管,是很明確的知道母親的個人意願嗎?如果親人是意識清楚且有表達能力,家人是否應該親自詢問病人,依病人意願再作決定?
分析及建議: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反映出大多數人心中的焦慮與不安,深怕自己作出有違病人意願的錯誤決定。大多數人都會很害怕自己在面對家人親族,乃至鄰里社區的關注時,承擔不了那樣沉重的責任與壓力,而不敢也不願做出決定,就希望把問題回歸給病人,讓病人自己做決定,不論後果是好是壞,自己都不必承擔。
這是生命中一項非常弔詭的課題,當親人尚未重病之前,意識清楚且有表達能力的時候,家人中有誰會預先提出——又真的敢提出——末期醫療抉擇的問題?就算有人敢提出,家人是否都能不避忌諱、開誠布公地討論?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等到親人成了末期病人,陷入進退維谷的生命困境時,家人真的需要親自詢問病人的意願時,病人卻往往已經意識不清,或者喪失表達能力了,我們根本就無從得知他的意願。如此弔詭的情境,使得問題陷入僵局,似乎很難解套。
在回答我如何為媽媽作決定之前,我先舉一個類似烏鴉反哺的比方,讓大家了解問題的關鍵,以及可能的解套方向。
回想我們小的時候,從嬰兒到孩童時期,還沒有行為能力及判斷能力,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衣、食、住、行等等)都是由父母親照顧及作決定,父母親當然也會顧及我們的偏好與喜怒哀樂,但是在關鍵時刻,例如我們得了重病的時候,他們會義無反顧地代替我們做出對我們最有利的決定,一切風險與後果,他們也都勇敢地承擔下來,那是基於親情與愛,不計毀譽及利弊得失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