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七月十一日「航海節」這天,台灣、大陸、台港澳及全球各地華人區都有慶祝活動,有系列座談會、展覽會、紀念大會等,大陸各港口的二十一萬艘運輸艦船,更同時齊聲鳴笛一分鐘。
熱鬧的慶祝活動,對應著這些日子,台灣漁船在釣魚台海域,屢屢遭到日本巡防艦的騷擾、驅逐、扣押的事件,不禁讓人陷入悲哀、氣憤與錯愕、顛倒交相混淆的情境中。
人類一再製造歷史,也同時遺忘歷史。除非自身處在政治或歷史所造成的悲劇困境裡,(如台灣漁民的不平等待遇),大部分的人關注的是眼前的、現實的生活;除非正蒙受政治或歷史光環的庇蔭之恩,大部分的人仍是懵懵不知「帝力於我何有哉?」
一位從英國皇家海軍退休的潛艦艦長,有著豐富的航海經驗,曾經沿著歐洲大航海家的路線航遍世界。他愛好中古世紀的歷史,在研究古老地圖和海圖時,意外發現一個可能改寫世界歷史的線索,於是他花了十五年的時間,走遍全球,廣泛蒐集古地圖及各種文獻資料,佐以東西方斷簡殘篇的證據,和航海知識、天文學,證實中國人比哥倫布早七十年,就發現了美洲大陸,且在麥哲倫前一百年便已環繞地球,探勘了南北極、南北美洲,以及橫越太平洋到達澳洲。
從孟西士(Gavin Menzies)這本厚達六百頁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裡,我們看到明成祖永樂年間,中國強大興榮、世界各國俯首稱臣那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盛業;看到鄭和奉命帶領史上最大的艦隊,往外拓展外交的盛況。
一百多艘巨大的寶船,每艘船長度約一百四十公尺,寬度五十四公尺,可以運送兩千噸以上的貨物。作者形容:「無論從建造工藝、運貨量、損害管制、武器、航程、通訊能力……每一方面,中國人都領先歐洲好幾個世紀。不管是誰擋在路上,鄭和都可以輕易將其摧毀。就算是集合全世界其他國家的海軍對抗中國,也不過是一群沙丁魚進了鯊魚老大的地盤。」
當然,這支龐大艦隊的遠航,目的是宣揚國威、結交友邦,作為文明強國的中國,無意侵佔其他國家的土地和掠奪資源,純粹是「宣德化而柔遠人」的和平之旅。
中國大陸在紀念鄭和時,也打著同樣的口號,為擴張海權,增強設備,下了「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和平注解。我們願相信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不是嗎?
孟西士五歲前,是由中國褓姆照顧,長大後也幾次「回」到中國,他對中國有著十分特別的感情。從他的字裡行間,處處可見他對中華民族的景仰熱愛,對中國文化的驚豔崇拜。因此,穿過歷史長廊,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個地大物博的中華帝國。
除了硬體設施,孟西士更發現明成祖朱棣的偉大胸襟和寬廣視野,如包容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的存在,常向宗教學者請益,寶船遠航時,也有佛教高僧與其他宗教領袖同行;讓知識份子及各專家一起出海,增廣見聞同時,地質學家、冶金學家能沿路探勘地質、礦物,大夫可以尋找各國藥草、偏方,植物學家則能傳播糧食、農作物……在上位者的用人智慧,促進了各學科的發達;那時,中國科學之深度、廣度,皆居世界之冠呢!
其他,如從飲食、穿著、生活習慣各方面,以歐洲的粗俗、野蠻、落後,襯托出中國人的豪華、富貴、優雅;歐洲人以打仗侵略,設立殖民地,來開疆闢土,中國人是藉由通商、文化影響來發展外交。
孟西士認為中國人在永樂十九年至二十一年(一四二一│一四二三)之間,幾乎已航遍全世界(他堅信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後來的哥倫布、狄亞斯、達迦馬、麥哲倫、庫克等航海家,他們是帶著早就畫好旅途目標的海圖,「重新」發現「新的大陸」。他說他們得感謝中國的明成祖,及其手下幾位勇敢又老練的太監司令官──鄭和、周滿、洪保等人。
隨著寶船艦隊的航行,中國的絲綢、青花瓷、玉器、青銅、陶器……被帶至世界各地。除此,亞洲雞被帶到南美洲,船上養的狗遺放在太平洋沿岸島嶼及紐西蘭等地,長頸鹿、鴕鳥、犀牛等動物,則從非洲飄洋過海來到中國。
不只動物「四處」流通、繁殖,番茄、甘署、鳳梨、木瓜、椰子樹、稻米、玉米、甘蔗、香蕉、棉花等植物,也都是藉著寶船載運至各地培育、傳播。孟西士認為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再者,那幾年中國人踏遍各大陸,難免隨處留情,炎黃子孫的血液也就竄流在其他種族裡。
《1421中國發現世界》出版後,造成轟動暢銷的熱潮,但國際間對它的評價是毀譽參半。儘管孟西士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搜證、鑽研,投入大筆金錢造訪各地,牽涉到「改變歷史」的嚴重性,我想,引來爭論和攻擊也是免不了的。
史實的部分,交給歷史學家。
不論千古風流人物,萬世睥睨盛業,終究會煙滅灰燼,讓人欣喜悸動的是,時間流逝、朝代遞嬗中,所留下的生命智慧與文化遺產。
透過西方人的筆,回顧已知的歷史,邂逅未知的版圖。身為中華兒女,不禁油然而生出「大家子弟」的雍容、優雅與溫厚、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