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時期的薰燈與薰佩
宋代詞人韋莊的〈菩薩蠻〉中有:「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及至明代《西遊記》第六十二回亦云:「古殿香燈冷,虛廊夜掃風。」宋、明以來,古人夜間所點之香燈所指為何?是個有趣的課題。
在陳敬所撰寫的《香譜》裡記載著一種金龜造型的香燈,那是用白芨、藿香等多種香料調和白米與細炭末,形塑成一隻立體造型的可愛小龜,由於在製作過程中,已經在龜體內預留一條細細的通氣孔,因此一旦在龜尾點火,龜口便隨即裊裊吐出香煙。更有趣的是,龜尾的炭皮一經燃燒,便放出火焰的光芒,因此小金龜的燈光效果乃是通過燃燒自身,從尾端發光以取得照明。
這樣的小金龜香燈,是供奉仙家的上品。其口中吐出的白煙,像朵朵雲霧般細緻優雅,而身體漸漸燒成白灰之後,又彷彿凝結的銀白霜雪。小金龜的造型發展到明代便出現了獅子和玉兔等更美麗和精緻的工藝形象。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提及那獅子的香燈是在通身塗上一層白色的鉛粉,玉兔則刷上一層雲母粉,最後二者皆以黑墨覆蓋。隨著香與炭的逐漸燃燒,獅子便顯出金黃的色澤,玉兔卻是銀白色的皎潔。「金猊從尾黃起,焚盡,形若金妝,蹲踞爐內,經月不敗,觸之則灰滅矣。玉兔形儼銀色,甚可觀也。雖非大雅,亦堪幽玩。」這種金獅銀兔蹲踞香爐內,經久不壞,然而一觸即滅的天然薰燈,隨後甚至有仙鶴等更為雅麗的形象,顯然是當時富有居家情調的小擺設。
至於所薰何香?其實也因人而異。如宋代《陳氏香譜》中記錄了以番紅花為主要成分的「古龍涎香」,以及一款珍貴的「復古東閣雲頭香」其所含成分包括:占臘沉香、金顏、佛手、番梔子、梅花腦、龍涎、麝香、薔薇水等名貴配方,則堪稱高級香品。
若論宮廷御香,則紹興年間有所謂「合和奇香」,內涵大量的玫瑰香水和大食梔子花,有時做成隨身配掛的花形精巧裝飾,才女宮嬪以絲線穿戴,則渾身散發「雲頭香」、「正德香」等宮香的氤氳微息,不由得使人想起女詩人左芬的〈鬱金頌〉:「伊此奇草,名曰鬱金,越自殊域,厥珍來尋,芬香酷烈,悅目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