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適性輔導」納入十二年國教規畫,就是希望發揮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發展功能。圖為基隆市暖暖高中自然科學社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研究科學原理。 圖/廖珮妤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十二年國教上路的腳步愈來愈近,不少家長心情七上八下,為了讓孩子進入所謂的好學校,有父母四處打聽哪裡有師資優秀的補習班,或是想方法爭取孩子當義工的機會、提高超額比序的籌碼,所作所為不只違背十二年國教精神,也增加了孩子學習壓力。
天下父母心,家長「用心良苦」可理解,但不禁令人懷疑,在這些父母眼中的「好學校」,真的就是適合孩子就讀的學校嗎,會不會一樣淪於以學習成績定高下,忽略了學生本身的興趣與性向?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推動十二年國教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改變長年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刻板觀念,行行出狀元,各人頭上一片天,並非只有學科成績不理想的人才去讀技職,而是學生有興趣才讀,這當中,教師與家長,更是推動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重要關鍵。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益興表示,教育部將「適性輔導」納入十二年國教「三大願景、五大理念、六大目標」計畫中,結合建立學生生涯教育檔案、性向測驗、技職教育參訪及體驗等多元方式來讓學生「擇其所愛、愛其所擇」,而不是只以考試成績為依歸,同時也希望讓高中與技職兩條升學之路齊頭並進、暢行無礙。
十二年國教也規畫多場「適性輔導」宣導培訓研習,提升老師的輔導知能,透過經驗分享、模擬演練、專題演講等方式來培訓中央種子講師,讓受訓完成的講師前往各縣市國中宣導適性輔導的精神與具體作法。
隨著十二年國教方案宣導,也有不少國中熱烈迴響與積極耕耘,像宜蘭縣東光國中,就是「生涯發展暨技藝教育」的中心學校,規畫不少老師與學生的技職體驗課程,除了安排班級導師前往宜蘭縣技職學校參觀、提升對高職學科的認識,也規畫技藝班,讓對美容美髮、烹飪有興趣的學生提前到高職實習、培養一技之長,透過動手做的過程,決定要走的人生路,而非只用考試分數決定未來。
龍華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施紅朱心有同感,長年投入學生輔導工作的她表示,在她眼中,所謂的第一志願並不是學科成績排名數一數二的明星學校,而是最適合孩子就讀的理想學校。換言之,只要能落實適性入學,每個孩子所讀的學校都是「第一志願」。
施紅朱認為「多元探索」很重要,學校和家長有責任引導孩子去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透過多方嘗試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潛能優勢與探索興趣,了解自己適合就讀哪一類型的學校,才能發揮「因材施教」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