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末期病患照顧與臨終關懷的一些關鍵課題 (二)

慧開法師 |2013.05.12
2398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情況三:我的外婆八十九歲,臥床多年,失智、不認人、不會說話(但不是啞巴)、不哭、不笑,只對「痛」和「肚子餓」有反應,無自理能力,經身體檢查,器官正常只是老化,每天只能重複地睡覺、醒來。這二年因為吞嚥困難才插鼻胃管,插鼻胃管前我的母親掙扎了很久,不插鼻胃管無法進食,但是我把食物放到阿媽口中,阿媽還是想吃,就是吞下一定會嗆到。

請問法師:(一)這樣代表阿媽還是有求生的欲望嗎?她還想活下去嗎?(二)看到阿媽受苦真的很不捨,但是又無法得知阿媽本人的意願,請問這樣家人要如何抉擇要不要拔鼻胃管?(三)平日如何減輕阿媽的痛苦?(四)家人有誦經、放念佛機,教導阿媽放下現在的身體,往生極樂,如果阿媽真的聽得懂,這樣不就會很害怕?我希望阿媽是平靜、舒服的往生。

分析及建議:八十九歲的阿媽處於現在這樣的狀況,可說是嚴重地拖過了「生命的賞味期」了,我認為問題根本就已經不在於「求生」,而是在於如何「求往生」。如果家人還繼續搞錯方向,一昧地要為老人家「求生」,我只能說「此題無解」。

這當中有二個盲點,其一,如前文已經提過的,我還要再強調一次,在「阿媽還有求生的欲望嗎?」這樣的思維背後,其實是「家人」還有想為阿媽求生的欲望,這才是問題無解的關鍵!其二,阿媽的生命曲線幾乎已經下滑到了谷底,現代醫療不論如何進步,阿媽的生命根本就沒有迴轉上昇的可能性,我們必須認真地省思: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求生」的意義何在?

我站在阿媽本身的立場為她設想,在生理層次的「求生」企圖,只不過是在表面上維持病體軀殼的「生命跡象」而已,根本已經沒有任何實質、正面的意義,生命的真正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就是「生命換檔」—「求往生」。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懂,難在家人對「往生」以及對「佛、菩薩」的信念是否堅固?尤其難在家人是否能形成共識、同心協力?如果家人信念堅固,且能達成共識、同心協力,就可以幫助阿媽早日脫離困境,捨報往生。否則的話,只是讓阿媽不斷地消耗她僅有的一點生命能量,最後會一直拖到「多重器官衰竭」為止。更嚴重的情況是,如果家人還想要繼續「求生」的話,阿媽很可能在臨終前,還要遭受一次「現代急救術」的無情摧殘,身心破敗的棄世,我由衷地希望與祝福:那樣悽慘的「劫難」狀況不會發生在阿媽身上。

了解上述的道理,前面所問的第一個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第二個問題所提的「無法得知阿媽本人的意願」,我的立場是「將心比心」,如果換作是您身處於阿媽的情境,您會希望得到家人如何的對待呢?

至於「要不要拔鼻胃管?」我認為在家人尚未完全形成「為阿媽求往生」的共識之前,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暫時不拔也無妨;等到家人都達成了共識,再來考慮「要不要拔管?」的問題。如果家人對於「為阿媽求往生」的信念與共識夠堅固的話,就可以拔掉鼻胃管,而以點滴和營養液取代。

第三個問題「如何減輕阿媽的痛苦?」既然阿媽已經失智,她的痛苦其實不在於生理或肉體的層次,而是在於靈性層次。阿媽卡在那裡不上不下的,家人也看不到生命的希望與出路,這才是全家人最大、最深層的痛苦。只有當家人都看清楚了生命的希望與出路,放下一昧「求生」的錯誤執著,至誠懇切地旁助阿媽「求往生」,才有可能真正減輕阿媽的痛苦。

至於實際的作法並不難,就是藉由家人同心協力地陪伴、開導,與至誠懇切地誦經、念佛、回向,為阿媽開啟生命的另一扇門——也就是「往生之門」,阿媽的痛苦就能逐漸得以緩解,而且能邁向往生之路。(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