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一篇文章:考大學怪象「你的人生 補習班幫你補」,內容談到了高中生申請入學的口試題目:「你的座右銘是『失敗為成功之母』,談談你的失敗經驗?」結果接受口試的兩個學生說出一樣的失敗經驗——參加軍歌比賽,由於疏於練習失敗到雪恥的歷程,竟是來自補習班的標準答案。
所引發的討論是,從安親班到申請入學的口試、履歷準備,補習班幾乎做到每一個成長階段用同樣模子的教導。
筆者常想,先進國家沒有像台灣的孩子們在學習歷程上被操作到如此「過勞」的狀態,連充滿希望的教改,改到現在都是政策不明的口水戰,反而使補習業者更加摩拳擦掌,學生的負擔更深。
如此孜孜矻矻的努力學習,按理台灣的學生應是國際舞台上的佼佼者,事實卻是除了英語能力殿後,在創意、表達力上更是不足。
反觀歐美國家的孩童雖是一步一腳印,不崇尚跳躍式的虛榮,卻讓學習更紮實與充滿自信。
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補習班有存在的需要,但當一切科目與學習都成為制式操作與標準答案後,青少年的學習也就走入了死胡同。外國朋友常感不解,為甚麼每當他們對我們的青少年發問時,所得的答案幾乎都是標準的「不知道」三字。
面對這麼一個標題:「你的人生 補習班幫你補」,父母及老師們是否該一起來省思。
曹淑芬(台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