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陳長文
終身義工
執筆人:陳長文
終身義工
受到臉書流傳「Suspended Coffee(待用咖啡)」的影響,近來台灣也興起「待用餐點」熱潮,不論對施與受者都是美事一樁。
其實,待用的觀念在台灣早已存在,筆者曾看過有人為無法負擔醫療費的人保留醫院病房的報導,在我的朋友中,也有人向靈骨塔業者購捐牌位,當時我好奇地問他:「你要如何確知真的幫助到需要的往生者呢?」他笑笑地說:「做我能力所及的事,至於錢如何用,那是業者的事。」我很佩服他對人的信任以及行善不求回報的灑脫。其後,我曾在重大意外事故後,看到有殯葬社和靈骨塔業者轉捐善心人士的愛心,幫助一些無人認領的往生者得到安息,讓我更加深刻體會這位朋友的用心。
從過去「購捐牌位」或「保留病房」的善行,我們不難發現,因捐款金額較高且成效不容易看到,因此逐漸被慈善公益團體的「急難救助」所取代。但這波「待用咖啡」或「待用餐點」因為更貼近民生所需,且捐款金額是大家能力範圍所及,所以包括咖啡店、早餐店、便當店、麵店、燒烤店等紛紛起而效尤。
網路上有人用公益的「微革命」來形容這波風潮,然從古窺今,待用的觀念存在已久,但要成為慈善的主流,卻不是那麼容易。
首先,「待用餐點」的捐助很容易,但社會上需要的人卻不一定那麼多,再加上這些訊息以透過網路傳播為主,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往往是不上網的一群,如果接受捐款的店家並不具備社會慈善公益的專長,僅能被動地等待取用者上門,要發掘需求的對象更加困難。
其次,由於「待用餐點」的金額不高,取得容易,也容易仿效,近日坊間出現配合母親節的待用蛋糕,許多原本已經存在的公益運作模式也紛紛冠上「待用」的名詞,日前還有協會在網路上募集「待用寵物餐」引起兩極的討論,這些可能夾雜著行銷與募款目的的手法,長期下來,勢將消耗民眾對於待用的好感度與信任,一旦熱潮退去,這樣簡簡單單鼓勵民眾即時行善助人的善念,就很容易被扭曲而無法延續。
筆者肯定「待用」的公益觀念,也欣賞臉書上年輕人的創意發想,但好的公益必須能夠長期持續與重複操作,因此,筆者拋出三個原則建議,希望有助於「待用餐點」的公益發展。
第一,需求優先。「待用餐點」的目的在幫助需要的人,應該以需求為優先。我們樂見更多的店家以及更多捐助人加入待用的行列,但數量多寡不是最終目的。最好可以找到潛在需求者較多區域的店家加入,或者,店家加入後,應先掌握可能的需求,再依需求數量的二至三倍,接受預付餐費,一旦預付的金額超過可能需求很多時,店家也應主動告知並暫緩接受捐助。
第二,必要優先。待用的品項應該以人的必要需求為優先,以待用蛋糕為例,雖然是母親節表達孝心的一種方式,但從社會資源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品項並沒有把寶貴的資源用在刀口上。任何社會救助或者社會資源都希望發揮關鍵的效益,而不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的公益都將只是曇花一現。
第三,重視責信原則。前人有云「莫以善小而不為」,筆者借用延伸出「莫以善小而任意為之」,不論金額的多寡,店家一旦接受他人預付的待用,就必須定期、清楚地將收受和取用的情況在店內公布,而捐助人也應該主動關心了解取用的情形,才不會造成資源的閒置或浪費。
筆者衷心期盼我們的社會可以累積很多的小善,形成正面向善的循環動能,而每一次的公益行動都是社會累積信任基礎的底蘊,如果公益被扭曲或者彼此的信任被破壞,其所耗費的社會成本,高於你我捐款的千萬倍,應謹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