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建議,要解決台灣媒體亂象,或許可以考慮開放香港鳳凰衛視和大陸央視國際新聞頻道在台灣落地,引導觀眾多關心國際新聞,少看八卦節目。對於江丙坤的建議,文化部部長龍應台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台灣是一個開放社會,而且台灣人民的知識與素養,「應該是開放的社會不怕不開放的社會」。在立委的追問下,龍應台說她有但書的支持,前提是中國也必須允許台灣的電視頻道登陸,雙方才有進一步談判的基礎。
龍應台說得好:開放的社會豈會害怕不開放的社會!矛盾的是,既然如此,何以「開放的台灣」遲遲不允許「不開放的中國大陸」的衛星頻道落地呢?何以龍應台還要狗尾續貂地說,中國必須允許台灣電視頻道落地,雙方才能進一步談判?
反對大陸電視媒體落地的人士往往主張,中國大陸的媒體都是官方掌控的,衛星新聞頻道尤其具有統戰目的,不可准它進入台灣。問題是,如果開放大陸媒體落地,台灣就會墮入中國統戰的陷阱裡,台灣的社會大眾就會因此親共、投共?這種思維邏輯,不僅低估了台灣民眾的判斷力,也低估錯估了社會大眾對這塊土地的信心以及對中華民國的忠誠。
龍應台說,必須中國允許台灣電視頻道落地,雙方才有進一步談判的基礎。這樣的邏輯,是台灣這些年來每逢兩岸談判的基本原則——對等。對等,似乎是個不卑不亢的戰略說詞,問題是,世界各國衛星頻道落地究竟是商業行為還是政治行為?CNN充斥著美國沙文主義的觀點,也沒聽說CNN頻道在台灣落地,經過台美雙方對等的談判。NHK在台灣落地多年,也不見哪一個台灣電視頻道經由對等談判在日本落了地!不錯,美國和日本都是民主國家,衛星媒體落地與否,基本上是一個商業考量。國外電視頻道只要能贏得一定的收視率,獲取一定的月費或廣告費利潤,自然有人引進。
台灣面對中國大陸以外國家的電視頻道落地,完全是基於商業考量,且無力抵擋,任由他國頻道進行文化侵略,唯獨針對中國大陸電視頻道落地採取差別待遇,將其視為政治談判議題。開放的台灣對上不開放的大陸,電視頻道落地一定要經由對等談判嗎?對等?如何對等?是頻道數目的對等?還是收視戶的對等?或者,是內容品質的對等?
假如,北京當局忽然點頭答應讓台灣的電視頻道自由落地,台灣的頻道業者,要拿什麼樣的頻道去跟人競爭市場?文化部和NCC是不是也同樣大器地讓大陸所有的頻道自由落地?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又能否接納這麼多的頻道同時進入五百萬戶收視戶家中?為什麼自詡開放社會的台灣,就不能先對大陸的媒體敞開大門呢?台灣,究竟在怕甚麼?台灣,應該盡速全面開放大陸媒體落地,向全世界證明,台灣是個開放的社會,我們無所懼怕。
其實,在互聯網時代,政府准不准境外頻道落地,早已不是問題。台灣媒體進不了大陸,但是,大陸的年輕學子和小資階級,早已學會透過互聯網觀賞台灣的電視節目;百萬台商也早就學會了利用高科技,在大陸地區遠距收視台灣的電視頻道與節目,一解鄉愁。台灣有需要的人士,也早就透過網路觀看央視和鳳凰衛視的內容,許多年輕人也常透過網路視頻直擊《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這類的綜藝節目。
而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網路電視(Internet TV)以及OTT(Over The Top)技術的進步,新的電視機裡都將內建了世界各國的電視頻道內容和遊戲動漫,消費者只要插上網路線,便能瀏覽全世界最精采的電視(視頻)節目。到那時,除非政府全面封鎖網際網路,全球最好的頻道、最吸引視聽大眾的內容,將全面攻占兩岸的市場。
台灣,準備好迎接全面開放新時代的來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