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Barry L. Schuttler
文/徐宗懋
農村孩子們參與勞動工作中,「放牛」是必要,而且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一件事。由於不需要付出沉重勞動力,只是將牛隻帶到水草之處,因此男孩、女孩都可以做,甚至年紀甚小的女孩也被派去放牛。
孩子們一個人將牛牽到遠處的溪邊,或爬上長滿草叢的山坡。只有孤單單的一個人,伴著埋頭吃草的牛,四邊是溪流、山巒、樹木、野草。風光雖美,但對於天生好玩好動的孩子們而言,只能對著牛或對著自己講話的工作,其實是寂莫無聊的。
此外,農村孩子們勞動還有貧窮的一面,許多貧戶不讓孩子們上學,或者國校畢業後就不再念書了,直接留在家裡種田。
後來實行國中義務教育時,學校裡常把成績較差的班級戲稱為「放牛班」,意指不讀書的小孩組成的班。這種稱謂不僅充滿歧視,也是對農村經濟處境的無情與無知。放牛是農村孩子的一項工作,並非個人選擇,沒能繼續上學是孩子被迫接受的悲劇,這種不幸的命運不應受到任何形式的揶揄和嘲弄。
傳統中國的水墨畫中,牧童始終是農村美好景致的點綴,遠山、竹林、花草以及坐在牛背上吹笛的牧童,如此詩情畫意,如此令人動容;然而,在現代生活中,這種牧童之歌卻經常伴隨著命運的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