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妞吉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說,過去佛教之所以衰微、沒有力量,是因為佛教徒沒有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例如佛教要我們慈悲,可是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們喜捨,但是多少佛教徒具有喜捨的性格?佛教要我們有般若,然而多少佛教徒是真正的明理、有智慧?
修學佛法需要「解行並重」,不重慧解,盲修瞎練容易走火入魔;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修持上沒有實證的功夫,慧解就只是知識,不能獲得宗教裡的真正利益。解是信佛、行就是行佛。有了慧解,才能自覺;透過行佛,才能覺他。自覺的重要,在《宗鏡錄》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開,分明照境,驗象真體,終不摸其尾牙。」
人要靠自己自知、自覺、自悟,才能成功,別人的幫助終究有限。因為別人吃飯,我不能當飽;別人走路,我不能到達目標。自己有病了,別人更不能替我痛苦;身體疲倦了,別人也不能替我休息。開悟證果、修行成道,尤其要靠自己來。
自我教育就是凡事要反求諸己。佛教的自我教育,諸如懺悔、認錯、反省、禪思、自我觀照等。佛教的教育有時用聞思修來受教,有時用參訪來受教,有時用悟性來受教。有時用教學相長來自我教育。
要開發自己的覺性並非難事,只要留心處處都是覺悟的表現。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佛教的「往昔所造諸惡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都是自覺的功夫。宋朝的大慧普覺禪師更說:「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懂得自覺、自悟,才能自我進步。人生是覺悟之路
佛教徒常說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何謂菩薩?《大智度論》卷四說:「自覺復能覺他,是名菩薩。」如果將這一功德再行提升,再行圓滿,就是成佛的境界。成就佛的功德,主要是從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中來。也就是說,在學佛過程中,要時常以覺性的啟發來面對當前的生活,以恒常覺性的圓滿來成就佛道。
所以,菩提心、菩薩道基本上是在說明,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條覺悟之路。《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導;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過不在醫。」
在社會上,一個人將來的事業成就有多大,就看他年輕時志願如何?在佛教裡,一個修行者的功行有多深,也看他的願力大小。根據佛經所載,所有佛菩薩都是靠願力而成就,沒有一位菩薩不是由發願所成。因此星雲大師期許現代佛教徒,能夠用自覺心昇華自我、用大願力行佛所行。
發心立願是學佛的根本,可以增長菩提心、提昇信仰,使我們的道德、人格臻於至善。因此我們每日要不斷發願,把發願當成是一種修行功課。
學佛首重發心立願,《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大智度論》卷七說:「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德難以成就,須藉願力方能達成。如牛力雖能挽車,亦須御者方有所至。」
自覺是自我開發,覺他是行佛之行;能夠「自覺」與「行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時時與佛同在。如果人人如此,這就是一個佛的世界,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必定幸福與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