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佛緣

文/佛光山法堂書記室  |2013.04.14
2266觀看次
字級
圖/佛光山法堂書記室

螢光,可以為小,可以為大,一念三千,只要發心,螢光也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若說《百年佛緣》是二十一世紀上半葉出版的一部奇書,應該無可爭議。

本書在時間上縱深百年,從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說起,直到現在民國一○二年了,星雲大師可以說為百年歷史做了見證。

大師今年八十七歲,顧盼前人與來者,他具足條件將一個世紀裡的脈絡及軌跡,深入淺出呈現在當今讀者眼前。

在空間上,大師雲水行腳全球五大洲,一生接觸的層面橫遍十方,涵蓋世界各國、海峽兩岸。在與眾結緣上,他與各界人士,包括教育、藝文、政治、企業、宗教、傳播等,甚至一般普羅大眾,無不有廣泛的往來。

因此,星雲大師可說是一座真人圖書館,一部活歷史。由他口述的這套書,事件現場歷歷在目,古今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高度可讀性。

書中,他提及百年來的耆碩,如:太虛大師、于右任、居正、趙恆惕、張大千等,與他們有著同聲相應、理念相合的交往。至於台灣政壇人士,不分黨派,均平等地互有往來,或回應他們的請益,或適時建言。他雖不喜歡政治,卻展露了「問政不干政」的高度與風範。

他還在書中憶及自己人生歷程,小故事大道理,發人深省。例如,他以「貧窮淡泊」為榮,雖然在全球創建了二百多間寺廟;創辦多所大學、中學、小學,以及電視台、報紙等等。別人覺得他財力雄厚,但他內心深處認為,「這一切都是大眾的」,「不據為己有」、「天下為公」、「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他享受安貧樂道,是一個「以無為有」的富人。

他座下有一千餘位比丘、比丘尼徒眾,追隨他的信徒數百萬。但他說,他是一個寂寞的孤獨老人。這也是不錯的,在他認為,這一切都不是他的,他把一切來自社會的交還給社會,不沾染不執著,所謂「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這就是星雲大師獨特的美學人生。

在他「不墮悄然機」的弘化裡,仍看得見他思想體系的蛛絲馬跡。誠然如是「文學為佛法之翼,佛法為文學之核」,大師以文教為根柢、佛法為基石,懷抱文學人的悲憫情懷,開顯佛陀的權實之教,處處散發文學善美的馨香,詩書芬芳的氣質。

他的一生弘揚佛教不遺餘力,以佛為心、以法為命;又有著廣大胸懷,尊重友善其他宗教,例如,他與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相知相惜;也歡喜迎接神明到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禮佛;他為媽祖林默娘作詞徵曲;他與國民黨、民進黨、共產黨黨員都能成為好友,在他面前都能化對立為祥和,可謂奇人也!

大師一生積極開創利生事業,從來都先想到大眾,自己卻不積蓄,沒有跑過商場、沒有買過物品;他一生沒有用過鎖匙、沒有辦公桌、沒有開過抽屜,他有什麼吃什麼,到哪裡都隨遇而安,甚至只要一張椅子就能過一宿。從他書中的文章〈我的衣食住行〉裡,可以看得出他平淡卻不改其樂的生活。

在平凡的生活中卻醞釀出不平凡的智慧,他結合社會的力量,在濁世紅塵裡高舉光明火炬,在世界一百三十餘個國家地區,不分國籍、文化、族群,為無數徬徨的心靈點燃明燈、指引方向,啟蒙了多少迷茫的生命。

他說他沒有進過學校讀書,但各國名校贈予他近二十個榮譽博士學位,例如:香港大學、澳門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等;至於榮譽教授、講座教授、客座教授、榮譽院長等就更多了,如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等等,都曾頒予他聘書。而他通達世事、了然人性的慈悲智慧,沒有一所學校或是任何一個學位可以概括。

大師個性沉靜內斂,半個世紀前,他捨離台北都會,到偏遠的高雄山郊,默默興學建寺,在荒山棘地中擘畫佛教的未來,歷經萬難,開創了佛光山。他更不是攀緣上位的人,雖有達官顯貴從他學法,但身邊的常隨眾多是緇素布衣、法侶道友。他相當低調,很少人知道他開設的育幼院、老人院、雲水醫院等已有四十多年歷史,至今仍在照護老人、孩童。這些在佛光山長大的孩童,已有一千七百多人成家立業,在社會各個角落踏實奉獻。

二○一二年十一月,他又發起「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當五十部雲水書車開到僻靜的鄉村、山間窮苦的學校,滿車的書香帶來無限的希望,讓那村民、學子的弦歌,唱得更為動聽了。

近年,因為糖尿病引起眼底鈣化,他的眼睛已經看不清楚事物,但他仍以「一筆字」與各界結緣,將版稅所得全部捐出,成立「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獎助鼓勵媒體、文學、教育、藝文等等優秀人士,發揚社會真善美,注入向上提升的力量。

《金剛經》中,佛陀問:「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這部《百年佛緣》,與大師其他著作最大的不同,是大師將一己化作燈蕊,以一生的磨難點燃自身,去照亮這百年中的佛教人事物;以自己為布幕,映照書中的每個生命、每一事例,曖曖含光,念念分明。

在時間無涯無盡的軸心,大師這百年裡的百篇佛緣,必能無量壽無量光,在一剎那裡,展現其人其事的至真;在一微塵中,示現人間佛教的真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