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小而巧,善比喻、用形象,在兩種古老文明匯聚處,展現互滲融合的力量,也精妙的告示佛法無堅不折。它告訴我,燈火一照,漆黑消匿,明白生死,唯有智慧。
聽到有人猝死,朋友們唏噓慨嘆之餘,總有人開口先說出大家的心照不宣:「走得快沒痛苦,其實,也很好。」
人過中年之後,像走在正午過後,陰晴變化就會莫測的高海拔山路,生命也開始嵐煙霧雨的多變化,大家多少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幻滅意識。
有段日子,我感知自己的深層害怕,我陪伴所愛艱辛走完最後一段,人生路程的專注與堅強,怎麼全沒在自己的身上畫上等號?那麼,一定有不是現象面所能粉飾的根源性原由,我沒能想清楚吧!彼時,我對生死的了知,一如孤身走入漆黑的暗室裡,無星、無月、無燈火。
我來到渡口問津,生命需正眼直視,必得從死亡開始。
二年來,佛學、禪修、生死這領域的閱讀鑲嵌在我生活的版圖;一角安靜樸素的美麗,溫柔恆定的光照。有一天,我猛然想起,那雷閃似突如其來的惶恐不安,好像沉寂許久。
對最害怕的事物,唯有不閃躲,才有不害怕的轉機。而對生命的愛愈真摯充沛,愈能善處死亡,透過這樣的持續閱讀與思考,我逐漸認知到臨終竟是此生修行最殊勝的時機,生與死彼此覆蓋疊合,生時種種決定死時的意識狀態,最安然的死亡是安住在生前的善行,此生最後一回眸:自我生命可有任何微小而確切的意義?
櫓方搖,我離智慧尚迢遠,但願意虔敬學習生死之種種。
這般切身、真實、而無法迴避的境況,怎能只用唏噓慨嘆,我想明白得更具體;多麼珍貴的一期一會,不只走過而已,我還要有完成的通徹感。
生命孤獨感與孤身赴死,同樣不值得害怕,我諦看著出家法師,他們解除紅塵俗世座標中,所有相對的定位關係,只剩下削髮修行的單一身分,從某一種角度看最是孤獨,但他們孤身一人行的卻是引度眾生的事,孤獨得多麼不孤獨,天上星星如此擁擠,其間卻有不可丈量的距離,真正的孤獨應該是在互不關愛的擁擠熱鬧之中,生命的孤獨感誠然存在,卻可以超越。
輕舟引渡,岸上景物與水中倒影虛實相生,生與死互注等重,什麼是最有意義的事,我遂以餘生成就。
《那先比丘經》:「人於世間,智最為第一度脫人生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