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漂綠」是新興名詞,由綠色和漂白合成,指的是現今消費市場標示產品含糊不清,「標示沒有管制,產品盒印上百分百天然,但未必無雜質,註明有機無毒,但消費者卻無法知道標準來自那個單位。」環保企業GOOD TO EARTH創始人蘇珊說,綠色也不是環保的代名詞,以綠建築來看,儘管建材都通過檢驗,但放置於空間卻加疊出有害氣體,家具加工過程也一無所知,聞起來雖沒特殊味道,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卻對人體有害。
「有機,也沒你想得那麼簡單」,蘇珊說僅僅在種植過程中不加化學肥料,並不能構成有機的條件,事實上,要花三年時間轉換土壤,再經國家認證。「純天然護膚品也跟有機差很遠,必須要有身分證明。」
節能,也要看怎麼用?以交通工具來舉例,汽車的排碳量跟行駛里程,汽油,路況和載客人數皆息息相關,小排量的車不一定更低碳。
低碳咨詢師胡繼梅也認為,低碳主要是取決於人的生活習慣,按理說,新建築物的排碳量透過科技,會比較低,但不見得,因為新建築住的是新世代,他們用電量高,老社區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節省成習,耗能量反而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