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芸去年七月因家暴而離婚,她原本搬離前夫家,並在距前夫家一道橋的區域賃屋而居,她覺得這樣看小孩比較方便。後來前夫將四歲兒子丟給慧芸的公婆照顧,於是她便在去年底搬離北部,回南部娘家居住。
本來慧芸兩周北上看兒子一次,感覺兒子也能接受這樣的探訪頻率。但上周慧芸幫兒子洗澡時,發現他背部紅了一片。慧芸問兒子怎麼回事?小傢伙紅著眼睛說:「同學打我!」慧芸一時心急,立刻打電話給幼稚園帶班老師,找不到老師,她改找幼稚園班主任。
班主任表示會請老師打電話解釋原委,後來老師致電慧芸:「他跟小朋友起爭執,但對方沒有動手啊!」慧芸不信,星期天一早,便與前夫一起帶著兒子掛急診,到北市大型醫院驗傷。
兒子進入檢查程序,外科醫師說:「這個傷看起來不像是被打的,比較像是皮膚過敏。」醫師問慧芸的兒子:有沒有吃什麼東西過敏?但小傢伙堅持道:「是五個小朋友拿棍子打我。」
周一大清早,慧芸帶著兒子到幼稚園去,她明顯感覺到:兒子很高興媽媽帶他來上學。
進入校園,帶班老師很早就到學校了。寒暄一陣子後,慧芸告訴老師:「我兒子說有五個小朋友聯手拿棍子打他!」老師問小傢伙:「是誰打你,告訴老師。」慧芸的兒子卻開始吞吞吐吐,眼球飄來飄去,一副心虛的樣子。此刻,慧芸的前婆婆打電話來說,小傢伙背上的傷痕,應該是穿了「祭改」過的衣服所導致的過敏。
慧芸當下警告兒子:「以後不許再說謊!」轉身便離開幼稚園,此時,兒子開始嚎啕大哭。
現今社會離婚率屢增不減,造成單親家庭愈來愈多。有些離婚父母,因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小孩,迫使孩子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下長大。無論是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當他或她渴望父母親的心靈慰藉時,即有可能以說謊騙取父親或母親的關心,上述的個案即是一例。
我一位朋友是執業的精神科醫師,他提到臨床上遇過一個案例。
若彤是單親爸爸養大的小孩,目前二十四歲,在新北市某國中保健室擔任護士。她從小到大問題不斷,求學時經常翹課在家睡覺,有時候上課上到一半,假裝生病,迫使父親請假帶她前往醫院就診。若彤常表示腸胃不舒服,幫她看診的醫師最常診斷的病名是:急性盲腸炎。有時候,若彤也會表示牙疼,讓父親在醫院診所間疲於奔命。
出社會之後,若彤的情況並沒有改善。單身的她,經常上班上到一半就要昏倒,因此,最常躺在保健室病床休息的不是學生,反而是若彤。
我的精神科醫師朋友表示:「如果慧芸的兒子清楚自己在說謊,還有機會糾正他。」像他的個案若彤,根本不覺得自己在裝病,因此才需要到精神科就診。
如果您家裡也有單親小孩,當孩子出現上述的「討愛」情況時,不要急著責打或嚴厲斥責孩子。因為,孩子討愛,家長也有責任。要語氣堅定地告訴孩子,即使爸媽不能經常陪伴在身邊,父母的愛也都不曾遠離過。此外,最好一放假就多陪陪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過於孤單。
(本專欄隔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