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台灣兒童覺得在學校比在家裡幸福。這樣的結果跟我在班上的統計是相符的,讓身為國小教師的我,欣慰之餘也感到無力和心疼。
由於兒童的年紀小,需要更多關心和照顧,營造一個安全友善的學校環境益顯重要,導護義工及老師保護孩子們平安上下學,提供弱勢孩子免費早、午餐,申請教科書和學雜費補助,成立課後托育照顧班,落實低成就孩子攜手計畫,建立急難救助系統等,很多老師自掏腰包默默付出,只是希望不管家庭環境如何,每個孩子都能開開心心上學、快快樂樂成長,但離開校門後呢?
學校重視多元課程,鼓勵孩子快樂學習,適性發展,許多家長卻仍以成績為導向,一味將孩子送進安親班、補習班「填鴨」,另有一部分家長不聞不問不參與,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
學校早已禁止體罰,連語言暴力都會遭到議論,家暴案件卻頻傳,被安置社福單位的孩子也愈來愈多。學校的午餐便宜、營養又衛生,然而,拎著早餐上學、拎著便當回家的孩子卻很普遍。
家,是溫暖的懷抱?還是住宿的旅社?或是夢魘的開始?
兒童時期是人格奠定的重要階段,家庭有生育、養育和教育的功能,父母身教和言教才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不要將教養的責任全推給學校,就算學校願意照單全收,就算孩子在學校過得比較幸福,但老師終究無法取代父母,學校終究無法取代家庭!
林惠珍(桃園縣/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