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張地鐵券,我們跑遍倫敦全城,走訪博物館、塔橋、古蹟與王宮,還悠閒地喝了英式下午茶。
英國的首都倫敦,一直以來為英國歷史與文化的重心,處處可見古老宏偉的建築物;歌劇院、蠟像館、倫敦鐵橋都是舉世聞名的景點。
傳統的英國倫敦印象,人們穿著灰色風衣走在濃霧裡。現在的倫敦是自由、熱情、藝術、文化、流行的迷人城市!《國家地埋》雜誌評選倫敦為五十個一生人必須踏足的地方之一,是「猶如英國皇室瑰寶」。
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
「大鵬鍾是倫敦的象徵;我喜歡這座塔,喜歡它那碩大清楚的鍾面以及如鳴般我鍾聲,更喜歡它夜晚燈火通明的樣子。」都會旅遊—倫敦
西敏宮(Palace Westminster),從十一世紀起便在那兒,是國王與國家的權力中心。征服者威廉以此地為他的王權中心,並且還加蓋了倫敦塔。
這一幢最能代表帝國風範的建築物,雖然逃過了一六五○年十一月五日(Guy Fawkes night)天主教廷企圖炸毀國會的陰謀,但是大部分的建築物還是在一八三四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毀了。
一八六八年,在貝里(Charles Barry)的規劃及普金(A W Pugin)的設計之下,一座維多利亞哥德式的雄偉建築物誕生了。這裡是大英帝國的新總部,正面裝飾著雕像,左邊是上議院議員的雕像,右邊是下議院議員的雕像。
每當國會開會的期間,維多利亞塔(Victoria Tower)上就會升起一面旗子,一入夜晚,大鵬鐘上亮起一盞燈,真是美麗呀!
市政廳(City Hall)
在泰晤士河南岸的市政廳(The New City Hall),從二○○三年開始成為倫敦市的新地標,先進的設計十分搶眼。樓高十層,面對著倫敦塔(London Tower),是一座球型建築,外表由透明玻璃構成,意味著這座辦公室內所進行的是「透明的民主程序」(The transparency of the democratic process)。同時為了強調「親民性」,附近的綠地空間、一樓大廳及頂樓的「倫敦客廳」(London's Living Room),都開放給一般民眾活動;在頂樓的「倫敦客廳」,我眺望著倫敦塔及倫敦塔橋,不由得哼唱起「London Bridge Falling down」這首歌。
倫敦鐵塔(Tower of London)
建於一○七八年的倫敦鐵塔,是由十幾座堡疊砌交錯而成,九百年間不斷增建而有今日的規模。
這座雄偉的大碉堡,自古以來便是英國王室的居所、寶庫、軍械糧餉庫或拘囚政治犯的監獄所在,英國歷史上許多當權得勢的王侯后妃一旦失寵,便會淪為倫敦鐵塔的囚犯。塔內的St. Thomas's Tower 有一道拱形門,叫做「叛徒門」(Traitors's Gate),是保護塔門的入口,因為所有重要的政治犯都會經過這道門;左邊的「血塔」(Bloody Tower)因經歷許多流血事件而得名;珍貴館(Jewel House)裡面則陳列著各種有關王室的寶物,例如有名的「大英帝國的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和嵌著三百五十克拉南非巨鑽「非洲之星」的「權杖」(Royal Sceptre)。
享利八世為了放置武器而建的武器庫(Armoury)─White Tower,除了收藏亨利八世的所用武器外,同時還展示歐洲的甲冑及中世紀的各種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