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煩人耶,你們快點把阿公帶去,眼不見為淨,我每天看了會生病。」老阿嬤大聲的說。
罹患失智症八十五歲的老阿公,由於年輕時大男人主義沒有對阿嬤特別好,三年前年老體弱,被老阿嬤命令大兒子跟二兒子,帶去跟在台中工作的小兒子一起住。
今年農曆過年,老阿公被媳婦帶回台北老家,準備吃除夕團圓飯。老阿公一進門看到老阿嬤端坐在客廳,一臉嚴肅的瞪著他,竟然心生畏敬,脫口而出:
「大人好─」然後站直直的,望著老阿嬤三秒後,再突然彎下腰,對著老阿嬤鞠躬九十度,然後戰戰兢兢的,坐在阿嬤餐桌對面。
「哈─,哈─」原本一臉不耐煩的老阿嬤,看到老阿公對她畢恭畢敬、笑容可掬,不像以往耀武揚威,爆笑了出來,不再那麼討厭他,還帶著阿公出去吃喝玩樂。
以上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老可愛型的失智症病人,畢竟只占一部分。有些失智症病人的家屬,尤其罹患失智症併有行為精神症狀(簡稱 BPSD)病人的家屬,可沒這麼幸運。
最常聽到的抱怨是:「我婆婆每天都要撿一些破爛,有時還撿木材回家說要燒來煮飯,把破爛丟掉,婆婆會生氣甚至要打人。」
有些媳婦會說:「我婆婆每天都在找錢,找不到會懷疑別人偷她的錢。有時還會飆髒話,有暴力傾向,讓孫子們都感到害怕。」
有位病人的兒子劉老先生說:「我媽媽晚上不睡覺,還會大聲嚷嚷,吵得街坊鄰居都受影響,還好大家知道老太太生病。」
像這些有失智症行為障礙的病人,家屬要帶病人及早尋求醫療,才可避免進一步傷害。(失智症之行為障礙包括:重覆現象、攻擊行為、迷路、睡眠障礙、漫遊、貪食行為、病態收集、不適當性行為等)
目前健保給付失智症病人身心症狀藥物有多種,直到症狀控制為止。例如劉老先生的媽媽,在服用抗精神藥物後,症狀大有改善,也不會再大叫。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