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昨天公布市售米粉含米量檢驗報告,其中十二件在來米粉統統含米量不足,有的甚至摻雜兩種以上不明澱粉。圖/陳立凱
【本報台北訊】消基會與上下游新聞市集抽檢市售三十四件米穀粉,其中,糯米粉、蓬萊米粉大部分是純米製造;但抽檢十二件在來米粉統統含米量不足,有的甚至摻雜兩種以上不明澱粉。
市售米穀粉包括在來米粉、糯米粉、蓬萊米粉,含米量是以粗蛋白質量推算。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組長林玟欣表示,一般純米磨成粉後,蛋白質含量不會低於百分之五,藉此推算含米量。
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汪文豪表示,新竹米粉業者宣稱不知道所使用的「在來米粉」被摻入大量玉米澱粉,才導致米粉不純。因此過年期間,上下游新聞市集在北、中賣場購買米穀粉,送到中華穀類食品工業研究所化驗。
汪文豪指出,檢測發現,在來米粉含米量統統不合格,不僅含米量不足,透過顯微攝影分析,有的甚至摻雜兩種以上不明澱粉。日正公司生產的「劉師傅水磨在來米粉」、「日正DIY水磨在來米粉」及「谷統在來米粉」含米量不到四成,「尚旺生技在來米粉」含米量更低,僅一成左右。
消基會痛批,消費者依產品名稱購買「在來米粉」,但買到的卻不是百分之百純米製造,雖然目前食品衛生主管機關無法可罰,但業者蛋白質含量標示不實,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九條,可開罰四至二十萬元罰鍰。
消基會食品委員鄭正勇表示,業者使用含有磷酸、醋酸的化學修飾澱粉,這些非天然玉米澱粉、樹薯澱粉,價格只有純米穀粉三分之二;不僅讓國民美食米粉絲、蘿蔔糕、碗粿「走味」,可能誘發食物過敏等風險。
消基會呼籲政府速訂米穀粉國家標準,同時要求業者在產品包裝上清楚標示成分與比例,讓消費者有所依循。
米穀粉業者之一日正食品公司則在官網貼出「聲明啟事」表示,有關消基會針對該公司在來米粉含米量不足的調查,公司正送第三公證單位檢驗處理中,在結果出爐後,將第一時間對外發表正式聲明稿。另一家尚旺生技業者則說對調查內容「不太清楚」,目前不便對此做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