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烹飪中,沒有什麼比薄餅好吃的了。」林太乙在《林家次女》一書中,帶著開懷的心情回憶著。身為作家林語堂的女兒,每一談起文人的家宴,林太乙總不免將母親的拿手好菜,結合父親的激賞,娓娓細訴那些曾在大廚房裡發生的點點滴滴。原來,廈門人無論是過年、做生日,乃至每一次重要的家人團聚時刻,都以薄餅(潤餅)款待客人,以至於廈門的薄餅成為幸福時刻的主題旋律,迴盪在異鄉遊子的耳畔,彷彿隨處提醒著他們家鄉的滋味和親情的撫慰。
總是在春天,廈門的市場上往往可見很薄很軟的麵粉皮,當地人將豬肉、豆乾、蝦仁、荷蘭豆、冬筍,以及香菇切絲切丁,炒熟以後再一起熬煮,便成為薄餅裡豐富而令人垂涎的可口餡料。此間,熬煮的功夫最為關鍵!倘若餡料水分過多,則薄餅皮容易破裂;反之,餡料如果太乾而缺少湯汁,那也不好吃;太油了,也同樣會影響到潤餅的滋味。因此,潤餅餡熬得恰到好處,便成為一項難得手藝。
經過幾個小時熬煮的薄餅餡,在捲入餅皮的時候,還需要加入扁魚酥、辣椒醬、甜醬、虎苔、芫荽、花生粉,再以修剪成小刷子一般的蔥段,將醬料平刷於餅皮之上。包薄餅也是一門絕活兒!順序是先把配料撒在餅皮上,再將熱騰騰的餡兒一調羹一調羹地鋪陳上去。熟稔這道美食的人,可以將薄餅包得皮不破、汁不漏,再以雙手捧著送到嘴邊,彷彿接收一份潔白而珍貴的禮物!
說起薄餅的滋味,那豐富和飽滿的口感,怎能不使人心生讚歎?滿咬一口,其間有花生粉的清香,有虎苔的甘馨,更有香噴噴、溼油油、軟爛爛的各種口感,一次滿足了我們所有的味覺!有一回,林太乙竟一連吃了七捲薄餅,直待第八捲將送進嘴邊時,她的二舅突然大喝一聲:「呣通更呷!(不可再吃了!)」
林語堂的家人總是說:「天下實在沒有什麼比薄餅更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