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外電報導】位於秘魯南部庫斯科市西北部山區的印加遺址「馬丘比丘」,秘魯政府指出,一項未經任何環保影響評估、橫跨烏魯班巴河的橋梁興建計畫,將使馬丘比丘遺址喪失世界遺產資格。
海拔二千二百餘公尺高的「馬丘比丘」遺址,世人喻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在一九八三年就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遺址建於安第斯山兩座險峰間的鞍形山脊上,三面是陡峭高約六百公尺的懸崖,峭壁下是奔流的烏魯班巴河僅南面可供出入。
管理馬丘比丘遺址的Fernando Astete經理表示,當地有關單位在此興建了一座橫跨烏魯班巴河的橋梁,橋梁的建設使地質更形惡化外,還嚴重衝擊遺址的存在(包括影響觀光業的發展)。負責籌建的當局則辯說,橋梁是為了方便運銷農產品到市場,以利農村發展而建築。
如今,庫斯科法院已下令停止橋梁興建工程,並派巡邏警察駐防。根據秘魯法律, 凡破壞國家文化遺產者將監禁至少十年。
不久前,多國科學家在馬丘比丘及其周圍,共發現七大地質構造缺陷,受此影響,因而遺址的面積有緩慢移動、下陷及坍塌的危險。
這七大地質缺陷分別存在通往馬丘比丘的公路、山頂旅店、三窗神廟遺址、印加橋,以及馬丘比丘遺址周邊一些地區。
科學家稱,隨著馬丘比丘所在地基和石層的逐漸磨損,將產生嚴重後果;秘魯政府聞訊,已提出七千萬英磅(近四十四億台幣)的緊急搶救計畫,以保護馬丘比丘遺址的完整性。
「馬丘比丘」在印加語意為「古老的山巔」,由印加王帕查庫提(Pachacuti)於十五世紀興建。其聖潔、神秘的氛圍,名列全球十大懷古聖地,在當時是座繁榮興盛的城市,也是印加人舉行宗教儀式的聖城,它也是神學和天文學的研究中心。印加人在此也建立了農業,雖然地形險峻,卻有完善的灌溉系統。
除了農業區,城市還區分為上城和下城。上城以宗教建築、祭壇及貴族宅第為主,其中又以太陽神廟最著名;太陽神廟也是觀測太陽運行的天文台。下城區則是民宅和倉庫。
十六世紀中期,印加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毀後,遺族從首都庫斯科退守安第斯山區,「馬丘比丘」是最後根據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