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路知名的親子論壇出現一篇看似「愛子心切」的求救文,內容是一名家長陳述八歲女兒的班上,有一位由阿嬤隔代教養的孩子,其過動特質及翻找垃圾桶等偏差舉動,造成班上其他孩子的學習環境受到嚴重影響;這名家長甚至連同班上部分家長,向學校反映並要求那名孩子轉班。
這篇所謂的求救文,讀來真是令人感慨。一方面是為人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愛護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對於社會弱勢兒童所處的環境與處境感到難過。到底誰才是真正擁有「受教權」呢?
回想起小時候,隔壁班有位女同學總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甚至連皮膚都看起來髒髒的。放學時會看到她的母親及阿姨在校門口接她及弟妹們,然後一同到附近的公園拾荒。
那時,我不解為麼他們要過這樣的生活,無知的我選擇與對方保持距離,並且冷眼看待其他同學對她的厭惡、恐懼與排擠。
直到我有能力去體諒、同理與關懷他人時,才知道小時候的自己是多麼自私。
我想,如果我的小孩遇到相同情況,身為父親的我會期望孩子說:「爸爸,我覺得他好可憐,不像我有爸爸媽媽照顧。我們能否幫助他?」我肯定會以他為榮!
如果我能在給他最好的環境之餘,也培養孩子有顆包容、體諒,柔軟的心去面對世界,讓小小年紀的他能懂得如何去愛人、體諒人,而非一昧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有經驗豐富的小學老師分享對該篇文章的想法,透過加強班級經營,教育學生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外,除了可以幫助那位孩子與其阿嬤的經濟環境外,也可趁此機會教育其他孩子培養同理心,學習與自己環境不同的同學或朋友如何相處。
戴宏名、黃勢璋(台北市/
中經院台經所研究助理、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