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諾貝爾 伊東豊雄奪普立茲克獎

 |2013.03.19
1726觀看次
字級
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以建構實體與虛擬之間的流動性美感,十七日獲建築界諾貝爾獎—普立茲克獎的肯定。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報導】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全球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十七日宣布,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以他的創意設計及「永續性」建築作品榮獲今年度大獎肯定。

評委會並以他所設計的仙台媒體館為例,盛讚他的作品「不局限於現代建物限制」,展現「流動性」概念。他將獲贈獎章及抱回十萬美元獎金。

「我想做的建築,是二十世紀未曾存在的建築!」從宛如「擺動水草」的仙台媒體館,到彷彿雪白森林覆蓋的台大社科院圖書館,伊東豊雄作品風格從不重複,每次出手總教人震撼。他表示,想創造「讓人們感受生命喜悅的建築」。

伊東在台灣擁有四座作品。包括已落成的高雄世運主場館、五月完工的台大社科院,以及興建中的台中歌劇院、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主體建築。日本雜誌曾做過統計,伊東作品遍及歐亞洲,台灣是日本之外,擁有他最多作品的國家。

對七十一歲的伊東來說,普立茲克獎是「遲來的榮譽」。與他同期出道的安藤忠雄,一九九五年即獲此獎;伊東學生妹島和世,三年前也戴上這頂桂冠。

伊東建築背景和安藤相似。兩人同年出生、同時創立事務所。安藤當過兩年拳擊手,伊東高中時的志願則是棒球投手,但碰上甲子園停賽,他只得投考大學,人生從此轉向。

然而面對多變混亂的現代社會,兩人採取的建築策略迥然不同。安藤多年來風格不變,堅持純淨的清水混凝土與簡潔的幾何線條;以禪宗般的堅定,在亂世錘鑄安定身心的力量。

伊東卻一變再變,每件作品皆嘗試新的材質、造型與工法,以「變」來對應不斷變動的社會。交大建築所教授曾成德表示,伊東不斷探索、擴大建築的邊界;過去人們認為建築是「不動」的,他卻想打造「流動的建築」。

伊東於二○○○年完成的仙台媒體館,被歐美譽為「古根漢美術館之後最具創造力的建築。」這是一座幾乎找不到牆壁、樑柱與門窗的建築,伊東在館內設計一根根螺旋狀玻璃柱,宛如不斷擺動的水草,模糊了空間界線。進入其中,你不會感覺自己進入一個「盒子」,反而是一個不斷向四方擴展的開放空間。

近年伊東則企圖以建築「恢復人和大自然的親密感」,仿效大自然繁衍生長的法則,做為建築形成的秩序。建築師邱文傑表示,台大社科院圖書館被伊東視為這個階段的代表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