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出生僅四十天的小男嬰竟然出現腦血管瘤,造成腦中風(見圖/黃棣棟醫師提供),經振興醫院團隊八個多小時馬拉松手術,幸運救回一命,為全球罕見。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黃棣棟表示,黃小弟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被轉送到振興,到院時明顯可見右邊臉抽搐、右眼不自主眨眼等症狀,電腦斷層檢查,確定左腦第二段中大腦動脈主幹血管壁,因細菌感染遭破壞,膨大形成血管瘤。
後來血管瘤破裂,血塊擴大,直徑達四公分,幾乎占頭顱直徑三分之一,屬出血性腦中風,雖然使用抗生素治療,但出血範圍持續擴大。
黃棣棟說,血塊持續擴大、腦壓過高有致命危險,須緊急開刀。但嬰兒腦部猶如「水豆腐」、相當脆弱,手術非常困難,若傷到神經,會影響長大後肢體及語言功能發展。
一般人每公斤體重約有八十西西血液,黃棣棟說,這名男嬰體重才四公斤,全身血液量約三百二十西西,漫長的手術出血量要控制在非常少的範圍內,手術難度可見一斑。所幸醫療團隊小心翼翼,手術過程只出血約二百西西,但也占了全身血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黃小弟現已近五個月大。黃媽媽說,寶寶臉圓、眼睛大,嘴巴嘟起找奶喝的模樣討人喜歡,是大家的開心果,手術後臉抽搐、眨眼症狀都消失,全家人都期盼他平安長大。
根據資料顯示,兒童腦中風的年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二到三,感染性血管瘤破裂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八十,嚴重失能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
黃棣棟說,他行醫四十年,碰過十八歲以下的細菌性感染腦血管瘤共八例,最年幼一歲五個月。像黃小弟出生四十天就因細菌感染,血管瘤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風且開刀成功的病例,全球罕見。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寶寶因感染引發腦血管瘤少見。由於新生兒較少外出、與陌生人接觸,寶寶感染細菌較常來自母體,建議孕婦要定期產檢,發現帶菌立即治療。
親友抱寶寶前也要先洗手,發現寶寶活動力差、發燒、食慾不佳、臉部、手腳異常抽搐,應趕緊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