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在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沿途村莊常常是大面積無人居住的房屋,這些村莊正加速湮沒於人們的視線中。
現年四十七歲的劉樹海是河北省沽源縣二龍山村的村小組主任。「東頭貼著瓷磚的那家,在四、五年前搬到縣裡了;旁邊那家,十年前搬到了北京;這家是到內蒙打工了,每年只在過年時回來貼春聯。」他感嘆的細數著大片無人居住的房屋。
「有的為了賺錢養家,有的為了到城裡陪小孩上學,有的考上學校後直接在城裡落戶了。」劉樹海說:「以前這個村有一百五十多口人,這些年都進城了,只剩下了十戶,不到三十口人。」
有著近一百年歷史的二龍山村,氣候寒冷、多風、乾旱。老百姓種植胡麻、洋芋等作物,靠天吃飯,收入不多。除了種植,這裡的村民還依靠養殖牛羊為生。
劉樹海說,他養了五頭牛,一年能生產三隻小牛。按照去年的行情,一隻小牛價值約五千元,共收入一萬五千元。但養牛所需飼料都要種植和購買,扣除成本,忙碌一年能得到的只有八千元左右。
劉樹海全家一年收入不過萬元左右,但女兒考入了石家莊的一所大學,每年學費需要五千元,供孩子上學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壓力。
與劉樹海面臨同樣情況的村民們紛紛放棄養殖,選擇進城務工。「都走了,只剩下不到三十口人了,其中二十人還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
「等孩子在城裡穩定後,我們也考慮向城市轉移。估計不到十年,甚至不到五年,這個村子將徹底沒人居住。」劉樹海說。
官方數據顯示:二○○○年,大陸有三百六十萬個村莊。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變成了二百七十萬。過去五年,大陸城鎮化比率由百分之四十五點九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二點六,轉移農村人口八千四百六十三萬人。
站在二龍山村邊的山坡上,被圍得方方正正的院落已被積雪和枯草侵占。「以前,村子裡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玩耍的孩童,還有曬太陽聊天的村民。而今,我只能站在村口,盼望在城裡的鄉親們能常回來看看。」劉樹海悵然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