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智弘表示,治療聽損者時,受限於身體傳遞過程,會影響藥物濃度,運用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可強化輸送提高療效,堪稱未來內耳治療的一大突破。
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任王智弘表示,國內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截至民國一百年十二月,聽障超過十二萬人,視障有五萬多人。
王智弘說,聽損與內耳平衡失調有關,內耳耳蝸若受噪音、感染、耳毒性藥物或老化等影響而受損,由於耳蝸內毛細胞死亡後不會再生,將影響聽力的恢復。
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部,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跨領域合作研究團隊,開發出以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應用於內耳耳蝸藥物輸送的構想,透過此技術的應用,能提高內耳藥物輸送濃度,讓未來內耳疾病的藥物治療,發揮更大功效。
王智弘指出,由於內耳結構特殊,在治療上不論是透過口服、針劑等方式傳導到內耳時,往往濃度已降低,受限於此,研究團隊經多次動物試驗發現,將白蛋白微氣泡,結合低能量超音波的方式,將可有效將藥物傳遞到內耳耳蝸,並可將藥物濃度提高到三點五倍,甚至到三十八倍。
王智弘說,這項研究成果是國際首次運用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在耳蝸內輸送藥物,成果除獲國際期刊《藥物控制釋放》刊載外,日後也將運用在臨床試驗,並應用於聽損治療,期能為聽損的藥物治療或基因轉殖治療的應用,找到另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