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凱平(安睿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農曆春節之後,黃金的價格持續下跌,與春節前的價格相比,下跌幅度超過每英兩一百美元。面對目前的黃金市場狀況,投資人的看法頗為分歧。
有的投資人認為,這個時間本來就是黃金的淡季,價格向下修正是正常的,等到下半年價格就會反彈,因此把這波價格的下跌當作是逢低買進的機會。據說這幾天各地銀樓還湧進一批搶購人潮。
但也有許多投資人害怕,這一波價格還不知道會跌到哪裡去,此時不宜躁進,應該先觀望一段時間,等到價格確定開始反轉上揚,再做買進的打算。究竟哪種說法才是對的,我想沒人能夠說得準。但是這邊值得探討的是投資的觀念和投資人的行為。
在投資的基本原理上,值得長期投資的資產類別,必須具備一項重要的特性,那就是持續創造未來收益的能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像股票會配發股利、債券會配發債息,這些利息的來源,是因為發行的單位能夠持續創造收益,所以才能支付利息給投資人。
因此在投資股票、債券、不動產證券化商品,甚至是性質比較偏向存款的貨幣型金融工具時,配發的股利債息,是創造投資收益的重要來源,更是它們長期價格能夠持續上揚的主要原因。同時,未來配發收益的能力,也是判斷它們的價格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
但是黃金並不具有這種創造未來收益的能力。一塊金磚買回來,明年不可能生出一塊小金條。因此在黃金投資上的獲利,完全是要依靠未來有人願意花更高的價錢,來買這塊質量不會有任何增加的黃金。所以市場上有熱潮,價格就上去,熱潮退了,價格就下來,永遠是一個上上下下的翹翹板關係,而投資人就是不斷地猜測價格是要往上還是往下,嚴格說起來,這是投機,不是投資。
我了解黃金有它獨特的吸引力(特別是在華人市場),也不是要很武斷地說黃金碰不得。但是投資人在下手之前,必須先弄清楚自己要的是投資還是投機,以及你選擇的方法,是投資還是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