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七十八歲老先生,檢查有貧血就醫,但一開始查不出原因,只好先開立補血藥,半年後貧血加劇,必須輸血治療;且胸腰椎有多處壓迫性骨折,轉送醫學中心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聖懿指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每五人就有一人貧血。但老人貧血的原因複雜,包括營養不良、失血或血液疾病等。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約百分之六十病患有貧血症狀,另也可能合併腰痠背痛、骨頭疼痛、腎功能差等,常被忽略是身體老化。
目前全台約兩千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每年新增約四百名病患,已成為我國近年來發生率成長最快的血癌。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隨著身體老化、缺牙影響進食等原因,許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問題。黃聖懿提醒,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等血液疾病,都以貧血為臨床症狀,提早治療,才能緩解疾病。
由於早期多發性骨髓瘤幾乎沒有症狀,大部分患者確診時都已到了晚期。許多老人家是因心腎衰竭,或莫名其妙地骨折、癱瘓,被送至醫院才被檢驗出多發性骨髓瘤。
因老年人體力較差不太適合化療。健保局陸續給付治療這類血癌的標靶藥物,患者平均每年約可省下二百二十多萬元藥費。
他提醒,如果老人家臉色蒼白、習慣打哈欠,且容易腰痠背痛、骨折,應提高警覺,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須接受治療,否則恐將心腎衰竭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