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國家。
誰在為國舉才?
這個問題,倒是經常縈繞在諸多「人才」的腦際!當前台灣社會,在政治掛帥下,「人才」被區分成許多種:
依「顏色」分,人才有:藍才(國民黨)、綠才(民進黨)、橘才(親民黨)、黃才(新黨)、紅才(紅衫軍)、紫才(中間選民)等;依「地域」分,人才有:北才、南才、中才、東才、原才(原住民)、客才(客家)等;依「主子」分,人才有:「馬」才、「吳」才、「郝」才、「朱」才、「胡」才、「蘇」才、「蔡」才、「謝」才、「呂」才、「賴」才等(族繁不及備載);依「才質」分,人才有:通才、專才、奴才、金才(黃金內閣)等;依「屬性」分,人才有:庶民經濟才、幸福經濟才、有感經濟才、行動經濟才(新的「行動」內閣)等……。
近日,內閣再度改組,原本由陳院長領導的「黃金內閣」下台,新上任的江宜樺院長重組「行動內閣」,「通才」上,「專才」下,新閣儼然就是「鑽石內閣」!
舊「黃金內閣」的「專才」們(當年陳院長組閣時曾被譽為專業「財經內閣」),如今搖身一變為新「行動內閣」的「通才」!?不知素來被公認為「專才」的毛治國副院長被歸類成「通才」後有何感想?
台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內閣」?「庶民經濟」內閣?「幸福經濟」內閣?「有感經濟」內閣?抑或是「行動經濟」內閣?
當前的中央政府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到底是需要通才?專才?還是奴才?到底是需要馬才?郝才?還是胡才?到底是需要藍才?綠才?還是橘才?
而這些所謂的人才,又到底是如何被舉薦上來的?
「誰在為國舉才」?
是一個非常重要、又極為嚴肅的課題!
「舉薦者」必須要有一定的「高度」與「視野」,才能為國家、為台灣找到真正的「高人」!
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杜甫《望嶽》:「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不同高度,不同視野;高度不同,見識不同。
高人應培養高度;領導應培養高度;領袖更應培養高度。
高度不夠,視野受阻;不夠高度,見識短淺。
高度如何養成?只有「努力」往高處爬,別無他法。
如果「舉薦者」的「高度」不夠高,「視野」不夠寬、不夠遠,那被舉薦出來的人才,就非常可能不是當前台灣最需要的人才!
「薦」人者如此,「用」人者更當如此。
雖說「用人者」應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如何「用人不疑」?如何「疑人不用」?實則「知易行難」!
「知人」「善用」,是「領導人」的第一道基本功。
「知人」,不僅要知人之長,還需知人之短。
用其長,捨其短,是「用人」第一章。
好的領導,只要善於「知人」、「用人」,必將福澤子民,光耀國家!壞的領導,則可能經常「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搞得雞飛狗跳,雞犬不寧,還讓社會大眾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通才」的確有可能可以治國(「專才」當然也有可能可以治國),但大前提是,這個(或這些)通才或專才,不管他們是藍才、綠才、橘才、黃才、紅才、紫才,還是北才、南才、中才、東才、原才、客才,都必須是具有「治國」能力的人才!
會治理「交通」的人才,不一定會「治國」;但,會治理「國家」的人才,卻一定有能力找到能幫他治理「交通」的人才!
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