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的佛光大道上,全台最大的戶外水族魚缸中,魚群正優游。右為研發此生態魚缸的設計者翁世明。
圖/人間社記者陳昱臻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陳昱臻大樹報導】連接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的佛光大道上,有全台最大的十六公尺巨型戶外魚缸,命名為「七寶池中‧八功德水」,內有一眉道人、剛果、火玫瑰、神仙魚、泰國鯽等魚種,數千隻魚優游其中,吸引遊客駐足觀賞。和傳統魚缸不同的是,此生態魚缸不用過濾器等耗材,使用的是天然礦物質,可讓水質愈來愈清澈、不需換水,營造平衡生態,符合環保精神。
研發生態魚缸的鑫嘉國際負責人翁世明,從擺攤、賣泡沫紅茶、經營油漆到開PUB生意失敗,在經歷人生重大挫折後,因緣際會開始學習養魚、研發生態魚缸。創業初期在百貨公司設櫃,面臨產品難以銷售的困境,於是他開始研發戶外魚缸,當人們看到即使有人在魚缸洗手、丟垃圾,卻仍能保持魚缸清潔時,大感驚奇,於是上門訂製生態魚缸,也讓翁世明在生態魚缸界占有一席之地。
研發魚缸前,翁世明從未養魚,但正因如此,反而可以跳脫傳統框架,開創新方式。翁世明也分享了經歷人生重大挫折時所體悟的道理,他說,魚處於愈苛刻的環境反而愈能生存,既然魚都可以活下來,生意失敗又算什麼?
看著魚缸裡大批魚群自在來去,翁世明滔滔不絕地說明魚的種類、習性。「七寶池中‧八功德水」內的魚群都是食用青苔、飼料的觀賞魚,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群聚性,例如泰國鯽和體型較大的黃金泰國鯽,就各擁據點。他說,觀賞魚不會發生大量暴斃的原因是不怕冷,魚缸裡若有大量過濾器、加溫器會導致環境不穩定,魚缸若生態健全水質就會乾淨,魚群數量也會逐漸增加,兼顧環保與永續。
祝願觀魚者 心情自在
翁世明開心的說,在佛光山製作魚缸的過程中,感受到與大家的交流互動是真誠與坦誠,也希望來觀賞魚兒的人們,都有如同魚兒般優游自在的好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佛光大道上的戶外魚缸為壓克力所製,能在短短一個月完工,於春節平安燈會期間與大家見面,其背後蘊含著集體創作的力量,負責製作壓克力魚缸的金水族工程有限公司,老闆董恩雄及老闆娘黃柔玉是佛教徒,全力配合趕工,他們還拍胸脯保證:「佛光山的事,就是我們的事!一定會圓滿水族館的工程。」他們的發心進而成就最大戶外水族館完工,與來山大眾結八方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