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技職體系強調就業取向,實習課程卻屢屢出現勞動爭議,學生實習變相成為企業「奴工」,如何將建教合作制度化,重歸學習精神,是教育機關的挑戰。
監察院一○一年十二月調查發現,企業利用建教合作節省人力成本,例如有電子工廠生產線四千五百五十人中,高達一千三百人是建教生。甚至有學校九月開學,學生還沒機會體驗大學生活,就被整批送到工廠上班。
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認為,要找到用心的企業不容易。技職體系學校爭取實習名額時,常發現很多公司意願低落,或是提不出合適的學習方案。
葛自祥建議,政府應該提供誘因,例如預算補貼、租稅減免等,鼓勵企業提供實習名額。國營企業尤其應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多和學校合作開發實習模式。
大學也該慎選合作伙伴,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表示,如果實習真的能學到東西,就算沒有薪水,學生也會願意去。姚立德也呼籲學生調整心態,別把實習當成打工賺錢,把握學習機會,累積經驗,化為自己的資產。
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表示,實習應定位為「課程延伸」,教育部近年逐步加強相關制度,例如要求學校提出完備的課程設計,合約書、工時、津貼、保險一項都不能少。
李彥儀說,學校必須定時派人督導,確保品質。而參與建教合作的企業,也有義務要提供學習上的協助,不能只把實習生當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