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聖學只一箇功夫 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陳怡安(怡安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2013.02.04
1149觀看次
字級

有個學生請問陽明先生:「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意思是說,當我心境平和地思索老師所教的東西,覺得很有道理,可是一碰到實際的狀況時,便用不上了,為什麼呀?

先生回答說:「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上學、聽講多半居於靜養狀態,道理易明白,理趣易橫生,但如果所知的道理「理論」不能克服現實遭遇的挑戰,臨事便要傾倒,那所學的不就是糟粕而已?克己工夫無非就是把所學的道理堅定不移地善用於日用平常的遭遇中。立得住,即是真理的驗證。所以,不論在平靜的授課中、閱讀中「靜時」能見真理灑潑的亮光,也可以從實踐中「動時」體悟見證真理的貞定。

陽明先生是位儒學精神的大成就者。「心學」是他經「百死千難」的磨難而悟出的真理。他「一語說破」的致良知,在開放人人本有的仁心,透過實修實踐而成德。他斬釘截鐵地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箇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讓我們將陽明先生這些由衷體悟出來的真理,稍稍比對近些日子來,朝野民間因部分國營事業體年年虧損,卻仍編好預算,要撥給員工年終獎金而引起的爭議。將此單一事件當作我們咀嚼「聖學」的意涵。

任何學說,必有其顛撲不破的學理依據而存在著規律。就如同企業的存在,必依著市場規律的脈動而擬定策略規畫,以求得合理的投資報酬。

松下幸之助用反面的辭語道破企業存在不能不守的根本關懷——「不賺錢就是罪惡」。想想:不賺錢如何面對投資人、員工、家庭、社會與國家等等。

有次松下問負責經營P.H.P.研究所的江口克彥:「你經營的出版部可賺錢了?」聽到虧損的回答,當下雷霆大作,回問:「出版事業不營利?要啊,但是…。」松下怒拍桌子斥責道:「營利事業虧錢,所虧由誰負擔?」不久後,充滿罪惡的江口果然轉虧為盈了。至於如何「轉」,便是經營者要釋放其創造力的責任了。

《反敗為勝》一書曾暢銷全球多年。李艾科卡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魄力和決心,把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不僅起死回生,還更亮麗地展現美國汽車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稱譽背後的圭臬仍是——企業經營不賺錢就是罪惡。

《日產的文藝復興》寫的是那位黎巴嫩籍Carlos Gohen的傳奇。一向保守又高傲的日本企業,竟願謙恭地聘一位外籍人士來擔任他們的營運長與執行長。憑什麼能耐?憑的是原為日本三大汽車工業之一的日產的「水餃股」,幾經苦心積慮,掌握日本原有文化精神,謙卑授權周遭,擬定目標共識,令全體同仁團結一致,致力達成三年轉虧為盈,又三年創造自有資金滿存的奇蹟。故國策顧問趙耀東先生還特撰專文推薦並讚嘆《日產的文藝復興》(內涵有值得讀者深思的文化因質的看見)。他的成就背後仍是那圭臬——企業經營不賺錢就是罪惡。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啊!

我不相信多年虧損的國營事業主管及同仁們不明白市場規律和經營規律,但為什麼產生不了上舉的轉虧為盈的典範呢?他們要如何自圓其說虧損連連還可以給同仁們發令許多私人賺錢企業都無法分得的年終獎金?獎的意義何在?給獎的原本價值何在?

蘇東坡說得好,「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是為人尊嚴的布達!也是有恥且格的表現!

國人本質勤奮、聰敏、憨厚。我們曾創造過非凡的成就,值得激賞與喝采,但為何許多基本的常理,如企業經營「不賺錢即罪惡」的深度內涵沒能根植於眾多經營者身上?沒能激發反敗為勝、轉虧為盈的憂患意識?恐怕陽明先生的這句「聖學只一箇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可以給我們一些反思與自省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