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陳慶浩教授從大雪中的巴黎來電話,問我近況又談了新計畫。侃侃話語似乎無視寒冬的凜冽,反倒流露幾許的溫暖。我想那是堅持理想過程所釋放出來的熱度吧。慶浩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退休多年,日日守住「古蹟級」的老宅,校刊、撰述或電話雲端促成跨國大型研究計畫,真是令人敬佩。我喟歎文化生態艱難,他說:「事在人為,依你的經驗、人際網絡,看來還是有辦法的,好好努力吧。不過,可要注意身體!」
放下電話,我陷入沉思,想起與基金會三十多年的因緣,由董事、副執行長、執行長、副董事長、董事長,一路以義工自許,卻漸漸融入核心,彷彿成為命運共同體。
一九七九年,許常惠教授為搶救瀕臨滅絕的民俗藝術,率先呼籲,並結合學者、專家與社會賢達,創立了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長期以來,在董事們的支持、企業界的贊助與工作夥伴的努力下,通過重重的關卡,並累積豐厚多元的人文資源,為國家社會維護多項珍貴的文化資產。
面對當前的文化寒冬,大家咬牙苦撐,審慎行事,堅持大方向,在「挖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藝術,再現台灣圖像、重塑鄉土情懷」的綱領下,盡心盡力,並繳交亮麗的成績。二○一二年,我們完成了多項推廣工作,並且出版五種圖書,包括:《粧佛藝師—施至輝生命史及其作品圖錄》、《藺香歲月—草編藝術家林黃嬌》、典藏版《小西園偶戲藝術》、《剪紙藝師—李煥章生命史》、《建築、藝術與醮典—南鯤鯓代天府凌霄寶殿慶成學術論壇論文集》。
施至輝(一九三五~)的粧佛與李煥章(一九二五~)的剪紙,其技藝早在一九九○年代就已得到肯定,分別獲頒教育部薪傳獎。前者為鹿港施自和佛具店第二代,也是神刀施禮(一九○三~一九八四)的傳人,堅持傳統粧佛工藝與美學七十年,他用心於傳統與創新,粧佛、創作並重,為泉州派粧佛保留一線命脈。二○一一年,榮膺「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重要傳統工藝美術.粧佛保存者」,可謂實至名歸;後者為流亡學生,剪紙生涯一甲子,推廣與積學兼顧,他另闢蹊徑,於立體化的剪紙、套色與染色,苦心孤詣,從而剪出燦爛多樣的紙藝,為傳統工藝開出路向。
林黃嬌(一九三二~)是位素人藺草編織家,精通藺草編藝。移居台東後,日子在種田、賣菜、煮飯、生兒育女中度過。五十二歲時,她重拾中斷三十年的藺草編製,以基本技法,藉著豐富想像力與靈活的雙手,編織立體造型,締造新風貌,例證「民俗是藝術的土壤」的真諦。
小西園,一門三代接力打造偶戲藝術的金字招牌。許王(一九三六~)是位傑出的藝師,集編、裁、導、演於一身,開啟文化外交之門,經歷五大洲,證明了藝術無國界,也提高台灣的能見度。正當許王偶藝圓熟,演、傳兩忙之際,突然遭逢命運一連串的打擊,先有次子中風,接著二○○四年長子在泉州洽公往生,老藝師隱忍傷痛,忙碌於廟會與文化劇場表演,十一月十四日,在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搬演《東周列國誌.泣秦庭》後,中風倒了下來,告別了他摯愛的偶戲表演舞台。這本典藏版是小西園的實錄,也是百年劇團的賀禮,希望在「解讀小西園符碼,重現掌中戲風華」有所幫助。至於,《建築、藝術與醮典》則是南鯤鯓代天府的文化工程系列,期能在信仰場域建構人文城堡,作出貢獻,並為二○一四年「羅天大醮」的慶典提供思考的方向。
歲暮,是反思的時刻。未來一年,我們希望能延續社教相關活動,執行若干專案研究……,還有我的一樁多年心願—挖掘鹿港耆老黃金隆(一九三四~)的民間文學。在文化寒冬裡,我們仍堅持一些夢想,並努力逐步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