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一個月大的嬰兒只比出生時體重增加不到六百公克,千萬別輕忽。」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張永青在小兒科門診時,發現兩名新生兒體重增加不多,並有易喘、呼吸急促的狀況,檢查確定罹患先天性心臟病「開放性動脈導管」,藥物治療一個月後不見效,手術將未閉合的血管結紮,兩名嬰兒前天康復出院。
張永青說,胎兒在母體時,肺部尚未發育完全,「動脈導管」就代替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使血液正常循環,一般人出生三周內,動脈導管就會自動閉合,不過仍有千分之二的比例,動脈導管沒閉合,造成主動脈血液會逆流回肺動脈,增加肺臟與心臟額外負擔,嬰兒會易喘,喝沒幾口奶就要張嘴呼吸,造成體重增加困難。
羅東博愛醫院心臟科主任詹智翔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治療方式主要以心導管放置血管內線圈的方式,阻卻主動脈血液回流肺動脈,不過若血管管徑大於四毫米,就必須以手術結紮閉合方式。
「癒後除了手術疤痕外,心臟功能與一般人無異。」詹智翔指出,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是由胸部左側切開約五公分開口,找到未閉合的血管後,予以結紮就完成,主動脈血液不再逆流,就不會出現易喘等症狀,長大後更不會影響日常作息,建議家長把握黃金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