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天的北京應是炎熱難耐的;早些天氣溫預報,大約在攝氏四十度上下,啟程前還料想汗流浹背的場景,當有一趟躁熱的旅程;然而步出機場,面迎涼爽迎客的溫度,原以為還有空調服務,回神後方覺北京涼意撲面,行走時都覺得很舒適。
此刻迷人的霧氣,夾雜著似煙似雲的迷幻,隱約中聽聞行人低語話鄉情;遮光窗扉外的古磚牆,猶見歲月步履蹣跚搖晃;這番老北京的城景該是半世紀前的樣貌,怎會在高樓大廈的夾縫中出現?
納悶新北京已完全國際城貌的外觀,但電視正播出梁思成先生當年如何主張保留中華文化的圖樣與生活的圖騰。在不得共知、共感且一心要除舊布新的現實改變下,北京城所消散的文化象徵、城市文化的性格,幾乎不見。經過近半世紀文化遺產的保存行動,人們才大夢初醒,北京城應有太多值得保存的特色與文明,這正是最珍貴的文化產業,是讀也讀不完的智慧結晶。
看滿月窗軒映風荷、半塢閒雲悠遊去、老松無語醉歲月、紫薇花豔伴庭園……等的城市風息,要如何因應森森然水泥牆或虛幻不定的玻璃帳幕?原來就是要有這些竹葉松林荷香的布局,才能引來百雀鳴春訊,鳳凰于飛佳人慶的溫馨。
今晨氣溫初降,天氣宜人清爽,我們一行文化教育工作者,當可看到更多藝術成品與文化教育的生態現狀,不是幻象而是事實。儘管有人說是古絲路之旅,能夠有順暢步履行腳天山古道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