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蛋糕猶如愛的連繫,擁抱及關懷,讓孩子變得更好。圖/林上玉
周末和友人一起到親子餐廳用餐,兒子吃完甜點後,忽然撒嬌對我說:「媽媽,我好愛妳喔!」友人詫異道:「我兒子都不會對我說媽媽我愛妳,妳怎麼訓練他的?」我回答:「從兒子會講話開始,我就經常告訴他,媽媽好愛你喔!」
我從不吝惜對孩子表達我的愛意,孩子想與我擁抱時,我會緊緊摟住他,不會忽視他的關愛需求。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瑪麗‧卡森曾對孤兒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缺乏擁抱與關懷,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並對他們的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瑪麗‧卡森同時發現:孩子成長期間承受的壓力愈大,未來發展的狀況就愈不理想。而美國一項「成人健康與孩童發展」的研究也顯示:初生的猴子若被剝奪了與母親身體接觸,或與其他猴子互動的機會,便容易行為脫序,成為暴力分子。
此外,著名兒童發展研究學家詹姆士‧普斯考特的研究中,也清楚說明身體接觸較多的孩子,性格較為平和,反之則會發展出較暴力的孩子。
東方人向來比西方人更不善於表達情感,老一輩傳給我們的教育方式也以打罵居多。他們覺得把孩子養育成人,讓孩子衣食無缺,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對家庭負責任的表現。其實他們非常愛我們,但嘴上卻從來不說愛。長久缺乏情感互動的結果,造成父母與子女間有一道隱形的牆,這是「代溝」產生的原因之一。
最近我另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案例:曉莉與佳佳是大學室友,曉莉每天晚上都會打電話與母親聊天,談談在學校發生哪些事情;而佳佳想找人傾訴,只能找男朋友,如果遇人不淑,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上述案例中的曉莉是我朋友的女兒,她告訴我:「我女兒的室友佳佳,非常羨慕我們母女的感情。佳佳曾對女兒抱怨說,打電話給媽媽,都不知道要聊什麼才好,講沒幾句話就可能挨罵了。」我這位朋友在女兒出生後,立即辭去工作,在女兒讀高中時,才又回到職場工作。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她從未缺席過任何重要時刻。例如,幼稚園的活動、學校的成果發表、畢業典禮等……
現在經濟不景氣,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像我朋友一樣過單薪生活。但今天起,您可以開始學著向子女表達愛意,不妨先從傾聽與擁抱開始。如果孩子仍處於學齡前階段,建議經常講故事給孩子聽,講故事可以順便訓練孩子的邏輯思考與表達能力。如果孩子就讀國小,和他(她)一起寫功課就是很好的互動;更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問他們今天學校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最好暫時放下手邊尚未處裡的事情,眼睛和孩子水平相視,專心地聆聽孩子說話。總之,讓孩子覺得:父母願意傾聽,親子關係才不會產生疏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