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為什麼有的電影跨越年代,歷久不衰,令人深憶難忘?一部好電影背後有多少因緣成就?透過國際級導演王正方精采的人生閱歷,和我們分享人生、談談電影,讓你我有不同的觸動和觀點。
有一次李安告訴我,他只是一具「悶頭拍片的純電影機器。」聽來像是句自謙的客氣話,但悶頭拍片的電影機器,居然能奪到好萊塢最佳導演金像獎,可見他真有幾把刷子。
仔細琢磨他這句話,做一具悶頭拍片的電影機器其實很不容易,他要能來者不拒,成功地拍出各種類型的電影來。這位導演必須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學習能力強、不怕困難、勇於嘗試、銳意創新,無所畏懼的接受挑戰,悶下頭來一絲不苟、傾全力精益求精的拍片,然後一舉達陣。
每一位優秀導演都有自己的故事,拍起來得心應手一氣呵成。李安最早拍的片子;《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其中都見到他成長的歷程,特別在父子關係上,不時流露出真情。三部片子在美國藝術影院放映,影評不錯,票房也過得去。接下去就遇到瓶頸了,《推手》等片屬於亞洲少數族裔的故事,不算是美國主流電影。往後再拍什麼呢?
早有高人算出來,李導演此時要走一步好運,真的嗎?正當紅的英國女星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來找他,湯普森女士已將珍‧奧斯丁的名著《感性與理性》編寫成電影劇本,請李安執導。難得的大好機會,怎能不答應。李老弟事後告訴我,珍‧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人人皆知,《感性與理性》就比較冷門,老實說那時他還沒讀過。
在英倫拍戲人生地不熟,《感性與理性》是英國的文學國寶,怎麼輪到一位華裔導演來掌舵?異樣的目光、劇組人員懷疑的神情一定少不了。在這種環境之下,李導演以低姿態熬了過來,同時盡量體現己之所長;在劇情氣氛的營造、演員的自然發揮、鏡頭的運用、色澤取景上的要求,都屢見獨到之處,其他服裝、布景、道具、音樂等,更是刻意求精。剪接方面特見功力,流暢自然,幾乎沒有鬆懈之處。至於對這本英國古典文學名著的詮釋,由編劇兼女主角湯普森女士負全責。
《感性與理性》發行之後,獲得很高的評價,是年的奧斯卡最佳原著改編劇本獎,就頒給了湯普森女士。從此以後,李安跨越了少數族裔導演的藩籬,成為一位美國主流導演。這個突破也為李導演帶來許多拍片的新機會。
拍電影的機器忙不過來了,他堅持創新不重複自己,一連拍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片子,有的不如預期,更有的是意外之喜,影評與票房雙贏,一路登上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寶座。
李安的新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一位少年與孟加拉虎落難在同一艘船上,漂流在大洋中兩百多天。他首次以3D最新技術在台中水湳機場搭棚拍攝,耗時七個多月,之後回紐約細心剪接了一年多才推出。他說,3D拍攝很不一樣,這次真是拍到精疲力竭。
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李導演這位拍電影的機器,產量豐富,品質保證,名不虛傳,什麼片子都難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