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導揭露,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就已在使用的海軍航空指揮部桃園大園基地,由於在選舉時對地方開出的支票,政府打算將這處曾捍衛北台灣領空超過半世紀的軍用機場,併入桃園國際機場擴建案,導致這處軍用機場將在民國一○二年六月底,正式走入歷史。
本世紀初國軍精進案期間,大費周章從屏東遷往大園的海軍航空指揮部定翼反潛巡邏機隊,才不過歷時六年,又要再搬一次家,準備再移回屏東,甚至把定翼反潛巡邏機隊,從海軍航空指揮部再次移編回空軍(定翼反潛巡邏機在十多年前國軍精實案時期,從空軍移編海軍航指部)。
不僅國防部在選票壓力下,讓出大園基地的決策,遭到很多批評,從專業角度論,精粹案把定翼反潛巡邏機隊從海軍再度移編空軍的做法,也值得商榷。政策反反覆覆,幾年一變,更會影響反潛巡邏機隊空地勤官士兵的士氣。
軍以戰為首,人員和硬體之間,必須藉由設想周全,並針對實際狀況而生的機制作為介面,以期「人機一體」,創造最大的附加效益。
對軍隊或文官體系的行政部門來說,實際執行任務場合,最忌諱的便是指揮權被分割,強調行政(後勤補保與人力資源管理)單位與任務管制(情報與作戰任務指揮)單位須力求統一。
最忌出現多頭馬車,令出多門,以免造成角色衝突,無所適從,爭功諉過、不易釐清決策作為成敗責任歸屬等弊端。
錯誤決策比貪汙更可怕,可觀的人員訓練等前置作業沉澱成本,都將可能淪為低效益投資。
國防部與海軍、空軍對此一可行性堪虞的組織轉型變革決策,實宜三思而後行。
吳正甫(台北市/航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