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國民健康局提醒大眾寒流來襲時,中風發生個案多,以民國九十六年最冷的一月分為例,中風發生個案為平常一點一六倍,以九十七年二月分為例,中風發生個案多一成三。天氣變冷時,要預防中風發生。
雖然大家都知道,寒流來襲應注意保暖,預防中風,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與長輩,往往體弱多病、甚至臥病在床,或者早已罹患過中風、失智症等疾病,就算想注意,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常看到孝順的晚輩,陪著罹患腦血管疾病或周邊血管疾病的長輩來門診時,常會問:「周醫師,請問我們還要注意什麼?才對阿公(阿嬤)比較好?」
遇到這種情境,總會讓我為這些長輩,感到溫暖與放心。因為這表示他們有「預防疾病再發生」的概念。而「預防」的概念,也正是國健局發表以上數據,提醒大家的主要用意。
例如要注意避免讓環境的溫差有太大的變化(避免從熱熱的被窩裡被叫醒,一下子被推到戶外做運動),也需注意是否有適當的喝水?另外,關於長輩(病弱者)洗澡的時間,要盡量在氣溫沒有降低之前,或者在浴室內裝暖氣或暖燈等設備。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嬰幼兒時期,父母親會注意的事項。還有許許多多的預防措施,可上國民健康局或者台灣腦中風學會的網頁,都有詳細說明。
也有些家屬或照護者會說:「周醫師,該做的裝備,我們都做了,而且我就告訴他們不要這樣做,可是老人家(病人)很固執,就偏偏不聽。」
我都會回答:「因為人家是病人啊,所以就算用哄的、用拐的,也都要好好的說服他們,才是好的照護者啊。」
總之,若要讓這些預防的概念,真正落實於長輩或病人的身上,除了靠長輩(病弱者)的配合,更需要照護者的愛心與耐心,用溫暖的人情,戰勝冰冷的寒流。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